国际深度

联合国谈判现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国际公约?

作为此轮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席国,在这个美国缺席的国际场域,中国起到了“带头作用”吗?

2022年6月25日,工作小组在联合国环境署针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行谈判。

2022年6月25日,工作小组在联合国环境署针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行谈判。摄:李易安/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李易安 发自内罗毕

刊登于 2022-06-26

#生物多样性

2022年6月20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学者和倡议者,在肯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署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缴交证件、做完COVID快筛后,他们准备开启一场迟到了两年的会议。

和肯亚的其他地方相比,联合国园区像落在这个非洲国度里的一座飞地,也是整个非洲的缩影:它比邻著几座大使馆,怡然遗世地与市中心隔著一片森林,园区里有细心修剪的草坪,还有餐厅供应精致料理;然而只要穿过门禁森严的检查哨,围墙外就是生猛紊乱的车流,栉比鳞次的棚屋也近在咫尺。

这会是一场典型的、联合国式的马拉松谈判:在为期七天的会议里,来自156国的1,300名代表、以及透过网路连线与会的4,000多人,将分为数个工作小组,针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进行谈判,每日的议程皆为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几乎没有休息。

一旦各国对条文内容取得共识,该框架将会在年底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UNCBD COP15)上由各国正式签署,作为2020年至2030年的全球指导方针,明定生物多样性的各项目标、资金来源和各国权责,而各缔约国政府也需根据框架在国内进行相关立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