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情调,还是冷感?一个台湾青年诗人的五四私记忆

谁的五四,为谁所拥有?在某个时间点,历史已经加速走向歧路。我们所追忆的五四,乃被另一段集体记忆所复写的五四。

徐志摩。

徐志摩。网上图片

特约撰稿人 杨智杰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2-05-05

#五四#台湾诗

杨智杰(1985年-),台湾诗人。曾获林荣三文学奖等,出版诗集《深深》、《小宁》、《野狗与青空》,曾任德国柏林文学协会2021年驻会作家。

在台湾成长的六七年级一代,与五四最初的连结,大概就是诗人徐志摩。然而不是徐志摩的诗,也不是戴著圆框眼镜的才子诗人形象,而是由台湾民歌时期作曲家李达涛谱曲,歌手范广慧演唱的,1977年的《再别康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仍能回想那些昏沉下午,音乐课的阶梯教室,吊扇无力地旋转,全班跟著琴声摇头晃脑,合唱《再别康桥》的光景。沉郁的小调、回环的编曲⋯⋯小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告别的意含,只从唇齿间咀嚼出一种奇妙的清凉感──来自榆荫、菁荇、长篙,也来自不知究竟在哪一条河上的“康桥”。

民初情调的浪漫投射

台湾大众对五四投射的想像与情怀,和香港及中国大陆的不同──去政治的五四,摇身一变成为口袋里只有十五元的穷学生,体验“小清新”的消费选择。

1999年升上国中,黄磊、周迅、伊能静、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台湾播出,旋即创下当时公视(台湾公共电视台)八点档收视率的最高纪录。夹藏灵魂、爱情、自由的名言,成为学校男女朋友互传纸条援引的金句,这是岛国新一波的徐志摩旋风。

《人间四月天》引爆了台湾的五四热,然而“五四”这个符码对于台湾大众,与其说关乎政治与启蒙,毋宁更多是对民初情调的浪漫投射──青衫、旗袍、傍晚的石板路。台湾知名饮料品牌,统一企业的“饮冰室茶集”,取用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以“以诗歌和春光佐茶”为名,在饮料包装上印刷诗句,连续多年举办名为“五四为爱发声”的文学奖征文,将优选诗作印刷于饮料杯上。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