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连续20年无缘世界杯,从“足坛流行语”看中国特色足球之路

中国足球,金句无穷,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22年3月24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球员在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上,庆祝他们第一个进球。

2022年3月24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球员在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上,庆祝他们第一个进球。摄:Francois Nel/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白莉莉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3-24

#中国男足

中国男足在昨晚(3月24日)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中战平沙特,连续20年无缘世界杯。尽管在绿茵场失意,但国足依然是舆论场里“一点即燃”的一个另类又独具中国特色的话题。

不可否认的是,20年来,中国足球成了社会情绪的“按摩棒”——得意时,可以是虎口一开、虎躯一震、虎虎生威式的“中国(足球)可以说不”;亢奋时,可以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式的“赶英超美抗日拒韩”;徘徊时,可以是有理有据、白纸黑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球之路”;潦倒时,可以是弹幕横飞、国骂霸屏的“后悔入华夏,再不看国足”……

作家黄集伟说过一句话:中国足球,金句无穷,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相比于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一切尽在不言中”式的无法言说,足球在中国的言论边界较为模糊。它是公共话题的一块自留地,宣泄公众情绪的一个缓冲机,杂糅国家、民族、身份、角色的一包催化剂,也是制造锐词、生产新语的一台加速器。

在中国特色体制下,“足球语言学”也在政治背景、权利资本、大众舆论的轮番浇灌下,开出了一朵时代烙印清晰的“语言之花”。在中国足球继续无缘世界杯,再次成为“全球最早备战下届世界杯的球队”之际,我们以20年为一个时间轴,从那些被中国足球碾过的车辙中,寻找这段时期社会思潮、大众心态、时代体温的蛛丝马迹,耙梳20个“足坛流行语”作解剖,试图描摹中国特色足球语言学的基本轮廓。

1 “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词源:

2001年十强赛,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成功,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中国队暨答谢社会各界的招待会上表示:“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解词: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