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在垃圾年代重新走进一家书店:香港崩坏时的独立书店新浪潮

经历乱世,能量流转,如果一本书救一个人,那一间书店呢?

梅窝“瀞书窝”。

梅窝“瀞书窝”。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陈奉京 发自香港 录音整理 苏启康

刊登于 2021-10-12

#书店#阅读#香港

【编者按】自2019年中之后,香港经历政治变幻、疫情惨淡、移民潮与国安法轮番洗礼,谜底尚未终章,但一个新浪潮却引人注目:香港在两年左右时间里,新增了近二十所独立书店,地理遍及港岛、九龙、新界和离岛,可谓“遍地开花”。文化组今次制作“后2019香港独立书店地图”系列,分两日刊出,观察一城能量如何于惨淡与创伤中,保存并转换⋯⋯

书店不好做这件事已说了很多年,不独香港,全世界亦如此。每有书店倒闭的消息传来,总令爱书人惋惜。然而过去两年,香港虽百业摧残,却意外迎来了独立书店的“春天”,多家独立书店在不同地点开业。

例如去年6月,“蜂鸟书屋”和“夕拾x闲社”分别在中环和观塘开张,9月和10月有深水埗“一拳书馆”和梅窝“瀞书窝”的接力,后来又有太子的“阅读时代”和元朗的“书少少”赶在2020年结束前开业。这波独立书店的热潮在2021年继续延伸,3月有炮台山的“Vhite Store”,4月有观塘的“纸本分格”和西贡的“神话书店”。经历了乱世,香港人怀着复杂的心情,也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沉淀,而新冒出的独立书店是否正好可以回应这些需求?

元朗“书少少”:当老板写“我不卖书”

“书店这个空间本身就预你停留好久,不像以前可能不喜欢你打书钉。大家来到一起坐,一起看看书,谈得来就一起聊天,不是进来就要消费。”

“书少少”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不太像书店的名字,因为一般书店即使书真的很少,也不会说自己“书少少”,而且“书”和“输”同音,总让人觉得不太吉利。这家书店位置偏僻不说,在它的网页和Facebook专页上连地址也欠奉,如要前往,需先咨询店长。店长阿信说,不是故作神秘,而是地址真的不知如何说,因为那个地方其实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址。我们照着阿信提供的方法前往,在元朗西铁站外叫了一辆的士,跟司机说了一个书店附近的“地标”,司机一开始也仅仅知道大概的位置而已,打了电话去问人才弄清楚。

“书少少”的店长阿信。
“书少少”的店长阿信。摄:林振东/端传媒

阿信一开始是想在外面找铺头的,但最后出于租金的考虑,还是选择了在元朗这个新建成不久的村屋,用来安置他开书店的梦想和自己的日常起居。“这样变成有一个好处,来的人真的是好有心才会来。”他说,“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其实来这里的都是我的朋友,如果不是我朋友都不会来,因为这个空间私人性较高,直接让客人看到我的私生活,会无形中令人却步。我有反思过,但又想,其实我就是想和他们做朋友,而并非一个老板和顾客的关系。来这里要经预约,沟通过程中已知道大家谈不谈得来。”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