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香港上市公司的审计新规,是否会让问题重重的华融就此倒下?

面对严格的审计,实在很难想像华融的坏账和减值处理会宽松如常。一旦变成资不抵债,全体国字号的债券评级将可能受到影响。

2021年2月21日,香港,一名行人经过中国华融大厦。

2021年2月21日,香港,一名行人经过中国华融大厦。摄:Lam Yik/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1-05-04

#任美贞#金融市场#香港金融中心#评论

今年一月底,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前董事长赖小民因贪腐罪伏法,此国有坏账公司之败局,却未有划上句号。其千亿级的烂摊子,终于因为香港一条看似无关的新法例,以无法如期公布业绩的形式,而暴露于人前。

华融的源起

当长房央企十居其九都是由政府部门变身而成的,华融并无战略性业务可恃,充其量只是一幅供银行藏污纳垢的地毯,而且是一张千疮百孔的地毯。

要明白华融的现在与未来,必需先了解其过去。虽然头顶央企冠冕,但华融从来就跟族类的孩子不一样,正室孩子要快高长大,华融从出生那天,就被打上限定寿命的封印。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被不良贷款压得喘不过气,国家成立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四大”)接收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坏账,让银行可以重新开始、改革上市。原订计划是用十年时间处理回收这些坏账,四大资管公司于2009年关门。

在阶级森严的央企家族,华融只能说是个庶出孩子。2005年,赖小民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的位置上,被派到华融时,可以说是十万个不愿意,只是奔走拉线无效。

四大零折扣接过银行的坏账,本来就天先不足,加上后天的混乱管理,本业差强人意。一位曾经从华融和信达资产管理手上购买坏账的基金经理如此形容这些官办企业:“它们对这种十分专门的业务可以说是没有半点认识掌握。”四大的坏账回收率长期低企,华融更是倒数第三,只有18%。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