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第57屇金马奖

东南亚华语势力在金马:因为中国电影不来了,他们才被看见吗?

其实,星马的电影创作者长期以来都在华语电影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因为中国电影的无法参与而崛起。

《校园涂鸦派》电影剧照。

《校园涂鸦派》电影剧照。图:台北金马影展2020

特约撰稿人 謝以萱 发自阿姆斯特丹

刊登于 2020-11-24

#东南亚电影#金马奖

金马影展与东南亚电影的关系在近几年来备受关注,多数论者会提到,中国因为政治因素抵制金马奖,禁止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报名参加,造成入围影片数量减少,相对的使得亚洲其他区域,特别是东南亚的华语电影有更多机会被看见。

然而,来自东南亚,特别是星马的电影创作者长期以来都在华语电影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因为中国电影的无法参与而崛起,若回望金马奖的历史,亦可窥见不同时代皆有来自星马的电影创作者为华语电影带来丰沛的养分。最具指标性的时间点,兴许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获得第5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那无疑代表著金马奖正式对外界宣告其打开疆域、兼容并蓄的气度,不再只是“两岸三地大中华”的格局。而后,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一代诸如陈哲艺、杨修华、赵德胤、廖克发、陈胜吉等来自东南亚的创作者在金马奖大放异彩。

跟华语电影的离散主题不同

然而,东南亚电影并非只有华语电影,这十多年来,金马影展亦扮演著引介其他东南亚电影大师的角色,例如2010年的焦点影人泰国金棕榈导演阿比查邦、2012年焦点影人菲律宾导演曼多萨(Brillante Mendoza);选入观摩单元的东南亚电影不乏当年度国际重要的作品,平均而言每年在金马影展放映的东南亚电影约有10-15部不等,可谓稍稍缓解台湾院线对东南亚电影的“营养不均衡”状态。而喜爱东南亚电影的影迷观众,亦能在影展期间有不少斩获。

综观今年在金马影展放映的东南亚华语电影,可以发现关于“人的移动”、“在边界穿梭”的状态是其主旋律,不仅是身体上的移动,还包含精神与观念上的移动,然而与过往华语电影常见的离散主题不太一样,更多的是看到对“家园”的著根、对个体身份的探索、认同与展示,以及相对于国家历史论述下的大写历史,展现个人、家庭、俗民之小写历史的挖掘与记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