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国家安全法

邓正健:国安法红线当前,香港文化界如何面对“新常态”?

寒蝉效应下,香港很可能“移风易俗”,渐成一个“自我箝制”的文化吗?亦即每次写文章,都会觉得有国安人员正在监视你⋯⋯

2020年,太平山上的一件紅衣。

2020年,太平山上的一件紅衣。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邓正健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8-10

#文化观察

香港的“不成文”文化政策行之有年,现在却要面对头上一把未落的刀。“港区国安法”的实施虽尚未直接波及文化界,但寒蝉效应已然形成,再加上疫情导致文化活动全面停顿,在可见将来,香港文化工作者必须面临政治生态上的结构转型。

连续举办了30年的“香港书展”,终在疫症肆虐之下首度暂停,延办日期未定。香港书展一直被人诟病为“书籍散货场”,主要是供出版社和书店展销新旧出版,但作为洽谈书籍出版、推动国际出版业务交流的平台,作用相当有限。然而,香港书展长年以来的运作模式,却体现了香港在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文化逻辑。

据陈云在《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一书中的分析,香港文化政策向来是以“不成文”的方式进行。自港英殖民时代起,政府一直没有一套明确的文化政策,指引文化发展方向,而是将文化艺术纳入别的社会政策范畴里,例如以负责民生的民政事务局掌管文化艺术事务,或将艺术发展局架设成一个单纯的拨款机构,而香港书展则是一个由贸易发展局主办的“商业活动”等。在香港的特殊政治环境下,欠缺上而下的文化政策的确不利文化发展,但民间对香港政府要主导文化政策发展的举动,普遍存有戒心。前特首梁振英曾打算成立文化局,却因反对派议员“拉布”而胎死腹中。反对派议员的意见调动了民间对文化政策的疑虑,担心一旦文化局成立,政府就会借“成文”的文化政策钳制言论和创作自由。究其原因,正是香港人普遍对内地法治并不信任。

暂停的香港书展一直被人诟病为“书籍散货场”⋯⋯然而,其长年以来的运作模式,却体现了香港在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文化逻辑。

《老懵董》

傅姿灿 著
次文化堂
2000年

政治审查是内地钳制文化活动的惯用方法,例如出版审查、网络监控等。过去香港在出版和网络言论上,一直都相当自由,任何涉及中港政治的著作,基本上都可以出版。香港也一直是中国禁书的天堂,一些像“铜锣湾书店”的独立书店,一直以售卖涉及内地高官私生活、政治制度或社会问题的著作而闻名。这些书籍在香港本土读者群中的市场不大,亦有不少独立书店会视这些书籍为政治八挂或阴谋论著作而拒绝售卖,但对内地读者来说则相当吸引。早在“自由行”政策之前,已有不少内地游客特意来港购买这类内地禁书,像在旺角、铜锣湾等游客区里,甚至不少街边报摊亦有出售。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