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被疫情改变的生活2019冠状病毒疫情

瘟疫中心的北京新发地:亚洲最大农产批发市场的意外休克

像是一个悖论,新发地占地太大,自成体系,随时面临改造,但在“北京切除”中它安然无恙,甚至填补了消失的菜市场所留下的需求真空。

2020年6月18日北京,新发地市场附近的居民排队接受核酸测试。

2020年6月18日北京,新发地市场附近的居民排队接受核酸测试。摄: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松木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20-06-21

#疫情下的粮食危机#被疫情改变的生活

【编者按】2019冠状病毒已经肆虐全球超过半年,早在三月底时,世界粮农组织(FAO)便提出警告,全球可能因疫情而面对农场工人短缺、供应链受到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消费者恐慌性购买囤积,从而出现粮食短缺。三月开始,美国食品供应链受冲击严重,农民被迫将大量的产品弃置。港人则抢购进口大米。台湾也出现“粮食自给率”讨论。而到了五月,如何推销因疫情滞销的产品,又成为疫情受控地区焦虑的难题。

然而“粮食危机”如今以谁也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6月,北京的“菜篮子”新发地批发市场爆发群体感染。而在全球各地,也不断爆出食品行业染疫的新闻。食品安全不再仅仅面对“短缺”,也同时遇到“过剩”和“传染”的阴影。值此时刻,端传媒将以北京、美国与台湾三地为主题,探讨“疫情下的粮食危机”。这场危机为何发生?暴露了哪些原先存在于粮食产销体系的问题?在疫情之下,粮食治理究竟该如何进行,才能让当地居民安心吃上一口饭?

2020年1月31日,适逢中国农历年正月初七,也是武汉因2019冠状病毒肺炎爆发而宣告“封城”、全国上下进入“抗疫”状态的第9天。这天,位于北京丰台的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体农商户收到一封署名董事长张玉玺的公开信。信中建议商户谨慎组织货源,以应对因疫情导致的蔬果滞销、价格跳水的现象;同时叮嘱大家严格洗手、戴口罩、勤通风,耐心“等待春天的到来”,取得“所有商户、职工、家庭无一人感染”的胜利。

彼时的张玉玺大概没料到,Covid-19与“非典”(SARS)不同,不会因春夏升温而彻底消散;而他更没想到,再过五个多月,新发地就将“复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悲剧,成为全国第二轮疫情的震中。6月11日,已保持50多天未有本土病例的北京宣布发现了一例确诊患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新发地市场被认定为传播源头。随后,疫情迅速扩散,截至6月21日,北京累计病例已达涉及10个区的227例。在已公布的病例中,绝大部分与新发地有直接或间接的流行病学关联。

6月13日凌晨,北京市政府做出新发地休市的决定。而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统计,两周内有近20万人曾去过新发地,这些人有很多从事副食、餐饮有关的服务业,各自的流动轨迹往往会形成新的聚集点,很容易发散并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病毒矩阵传播网,万一失控,后果可能不堪想像。这个在疫情爆发伊始、风险级别最高的日子里都没有停止运转的农产品副食交易中心,瞬间刹车熄火。

自1988年成立至今,北京新发地见证过无数大场面、自然灾害和特殊时期,在SARS带来的冲击中也毫发未损,如今却在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休市之后对新发地进行的环境检测结论是,市场环境污染较重,建议公众弃食所有相关食物。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的次子张月琳,即此前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在北京市政府的责令下被免职。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