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冠状病毒已经肆虐全球超过半年,早在三月底时,世界粮农组织(FAO)便提出警告,全球可能因疫情而面对农场工人短缺、供应链受到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消费者恐慌性购买囤积,从而出现粮食短缺。三月开始,美国食品供应链受冲击严重,农民被迫将大量的产品弃置。港人则抢购进口大米。台湾也出现“粮食自给率”讨论。而到了五月,如何推销因疫情滞销的产品,又成为疫情受控地区焦虑的难题。
然而“粮食危机”如今以谁也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6月,北京的“菜篮子”新发地批发市场爆发群体感染。而在全球各地,也不断爆出食品行业染疫的新闻。食品安全不再仅仅面对“短缺”,也同时遇到“过剩”和“传染”的阴影。值此时刻,端传媒将以北京、美国与台湾三地为主题,探讨“疫情下的粮食危机”。这场危机为何发生?暴露了哪些原先存在于粮食产销体系的问题?在疫情之下,粮食治理究竟该如何进行,才能让当地居民安心吃上一口饭?
2020年1月31日,适逢中国农历年正月初七,也是武汉因2019冠状病毒肺炎爆发而宣告“封城”、全国上下进入“抗疫”状态的第9天。这天,位于北京丰台的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体农商户收到一封署名董事长张玉玺的公开信。信中建议商户谨慎组织货源,以应对因疫情导致的蔬果滞销、价格跳水的现象;同时叮嘱大家严格洗手、戴口罩、勤通风,耐心“等待春天的到来”,取得“所有商户、职工、家庭无一人感染”的胜利。
彼时的张玉玺大概没料到,Covid-19与“非典”(SARS)不同,不会因春夏升温而彻底消散;而他更没想到,再过五个多月,新发地就将“复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悲剧,成为全国第二轮疫情的震中。6月11日,已保持50多天未有本土病例的北京宣布发现了一例确诊患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后,新发地市场被认定为传播源头。随后,疫情迅速扩散,截至6月21日,北京累计病例已达涉及10个区的227例。在已公布的病例中,绝大部分与新发地有直接或间接的流行病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