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

《孤城泪》:警暴与法国市郊青年的怒吼

这不是纪录片,却都用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呈现法国社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即是所谓的市郊青年问题。

《孤城泪》剧照。

《孤城泪》剧照。图:First Distributors 提供

特约撰稿人 郑俊勤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6-14

#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全球绝望青年

由香港反送中示威期间发生的警暴事件,到最近美国因一名白人警察在执勤时不当使用武力引致疑犯死亡而引发的全国性示威活动,都叫我们反思警察滥权和不公的问题。此时法国导演 Ladj Ly 首部执导的长片《孤城泪》(les misérables) 恰恰在香港上 映,当中描绘的警察行为对现在世界各地的情况犹有昭示,警民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似乎从无分国界。《孤》在2019年的康城影展得到评审大奖,同时也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争相谈论这部电影,不少法国影评人将它和1995年 Mathieu Kassovitz 的电影《恨》(La haine) 相提并论,原因是这两部电影都不是纪录片,却都用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呈现法国社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即是所谓的市郊青年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市郊以及它与法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什么是市郊?

市郊(banlieue) 一词不是20世纪的新发明,其字源可追溯至11世纪。古法语中 ban 的意思是封建领主管辖的范围,而 lieue 则是中世纪时量度距离的单位,所以 banlieue 就是指位于中心以外,但仍受同一套法律管治的区域。由19世纪开始,法国的工业急速发展,工厂开始在大城市的周边建立。为寻找更多工作机会,不少人离开乡村,放弃务农,变成工人。而因生活上的方便和便宜的租金,他们往往在工作地点附近定居,渐渐组成一个群体,更被城市内的人称呼为市郊人(banlieusard),以强调他们有别的社经地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来自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移民开始涌入, 为了满足他们的住屋需要,法国政府开始在市郊的城市大量建造公营房屋,形式各式各样的屋邨(cité),亦由此开始市郊由工人集居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移民的社群,电影中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蒙费梅伊(Montfermeil) 市内的莱博斯凯(les bosquets) 区便是一例。

蒙费梅伊是启发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写下他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的地方,这一本钜著使19世纪法国的社会惨状永存,Ladj Ly 将自己的电影也取同一名字,无疑是在向古人致敬,想走类似的写实主义路线。上接雨果的经典小说,《孤》正正就表现了历史的延续性:不论是19世纪的工人阶级,还是今天的新移民,这个市郊城市的生活环境还是一样恶劣,正义一样在这个地方未能申张,两个作者的同情眼光一样是落在弱势社群身上。

《孤城泪》剧照。
《孤城泪》剧照。图:First Distributors 提供

但其实在字面上,市郊仅仅是个地域概念,因此富有如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市(Versailles)和塞纳河畔纳伊市(Neuilly-sur-Seine) 也可以算是市郊。但在近年媒体的报道和政治家的论述中,部分生活条件较差的市郊社区内的社会问题被放大,使市郊这个概念蒙上了阴影。这些社区一般都没有充足的资源,居住环境挤迫,学校缺乏优良的师资和人手,居民教育水平偏低,以从事劳动性工作为主;而且又因不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被视为被社会遗忘的地方,罪恶丛生,敏感地区(quartiers sensibles)和无法之地(zones de non-droit)这些形容词因此而生。而在这种市郊过日子的青年就是所谓的市郊青年(jeunes de banlieue) ,他们总被扣上不少负面的联想,包括粗鄙、叛逆、暴力等等。所以今天的所谓市郊青年其实就是一个被污名化的刻版印象,指的只是在那些缺乏资源、生活条件较差的大城市周边区域活动的边缘青年,当中不少缺乏有效的家教,更是一些小罪行的惯犯,《孤》中的 Issa(Issa Perica 饰)正有这样的一个形象。他虽然不是暴力分子,但守法对他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跟朋友逃票到巴黎游玩是平常事,即使连番因盗窃罪而被抓进警局,还是依然故我。在连番闯祸后,爸爸只会对他动怒打骂,妈妈甚至将他驱逐出外,间接造成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