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彭丽君:民众的“现身”——香港如何在帝国博弈间寻找城市自主

这本书的焦点虽然是雨伞运动,但书中提出关于香港的问题,不但没有过期,背后的困局与引申的对峙却越来越难以拆解。

2014年11月18日香港金钟,一个女人走在金钟示威者占领的马路上。

2014年11月18日香港金钟,一个女人走在金钟示威者占领的马路上。摄: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0-06-12

#端 x SHKS#香港研究

收到“《端传媒》X 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 ”栏目编辑约稿,希望我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新近出版的雨伞运动著作(Pang Laikwan, The Appearing Demos: Hong Kong During and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0).)。我的写作初衷很简单:2014年的我,很想理清雨伞运动是什么,结果写了四年也写得含混结巴,却因为身在越来越无章和郁闷的香港社会中,觉得这种写作很沮丧,还是要告一个段落。书稿送审后,收到三位匿名评审的评语,总的来说都很正面鼓舞。但其中一位评者问道:已经出版关于雨伞运动的学术讨论何其多,这本书是否已经明日黄花?

我记得曾跟研究生说过,学术一定要滞后,否则没法超前。作为老师,我当然可以讲得铿锵;但作为一位学术生产者,在疾如旋踵的学术潮流当中,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步伐和能力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其实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工作。

“民众”当然是民主的主角,主角出场了,故事才刚开始。但对于这个主角,我最有兴趣的不是她是谁,而是其不断转变的状态。对于这本书,“出现”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书稿送审是2018年中,出版是2020年初,对美国大学出版社而言,速度已经很快。可是,这段期间,香港社会“来回地狱又折返人间”了几次,中间我也不断问自己,这本书究竟意义何在。到了今天再看这本书,我又不得不自我安慰地说,学术的滞后原来真的很重要。这本书的焦点虽然是雨伞运动,但书中提出关于香港的问题,不但没有过期,背后的困局与引申的对峙却越来越难以拆解。雨伞运动留下的思考,可能要经过一些岁月的洗礼和参与者的历练,才可以慢慢把握。这本书能消化的其实依然很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先不要忘记。

这本书收录了我一些杂乱的思考,基本上可以笼统分有三条主线:人本上,我想问民主是什么;空间上,我关心共居这个概念;时间上,我想探讨今天我们的政治参与跟社会的过去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本书命名 Appearing Demos ——“出现中的民众”,中间其实也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探索。“民众”当然是民主的主角,主角出场了,故事才刚开始。但对于这个主角,我最有兴趣的不是她是谁,而是其不断转变的状态。对于这本书,“出现”才是最重要的概念。

《民现:在后占领时代思考城市民主》

作者:彭丽君
翻译:李祖乔
出版社:手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01

民众不是瓦解、不是消失,而是出现

相对布朗所描叙的民主瓦解,和阿巴斯所提出的香港消失,我希望本书写的香港民主,是处在一种挣扎萌芽的状态。

在2015年,美国政治学家云迪布朗(Wendy Brown)出版了一本比较有影响力的书,名为《民众的瓦解》(Wendy Brown, Undoing the Demos: Neoliberalism’s Stealth Revolution (New York: Zone Books, 2015).),她指出,新自由主义把个人从民众中一个一个分割开来,以不同的经济和法律逻辑去瓦解社群和政治,也清空民主。布朗展示了新自由主义如何把市场的框架扩散,再施行到所有社会领域中,全面地把人类配置成市场的行动者。布朗的理论跟香港既息息相关、又截然不同:香港是全球一个最重要的新自由主义城市,但也孕育了热切投身民主的新世代,我希望通过“出现”去反思“瓦解”,一方面继续正视新自由主义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对香港而言,我乐观的相信民主还是有希望的。

另外,当年还在港大教书的学者阿巴斯,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关于香港的书,其中的主要概念是“消失中的政治”(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希望表达一种处于出现和消失之间的文化身份(Ackbar Abba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他指出,香港的文化身份在八十年代因为九七问题而出现,是一种因为恐惧消失所以存在的状态,而这种文化注定在消失的过程中挣扎徘徊。这本书到了今天依然是外国朋友研究香港文化的主要入门读本。但我总觉得大家通过“消失”这个概念去了解香港文化会有缺失,因为香港很多朋友正在做的各种不同工作,目的正是希望能够持久地建立这地文化,伞运中的各种文化活动就是最好例子。

相对布朗所描叙的民主瓦解,和阿巴斯所提出的香港消失,我希望本书写的香港民主,是处在一种挣扎萌芽的状态,而这个分析框架,也受益于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 ——“出现 ”(appearance),这概念由现象学发展出来,指的是政治参与一定要以自主个体的姿态现身,在公共现场被人看见,也看见别人,这样才可以筑构既多元又平等的政治空间。政治行动者通过协商、讨论、自我表达和互相理解,进而形成公共的政治意识。这概念是本书一个基本框架,可以形容伞运,更可以表达新一代香港人对政治的看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