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梁仕池:北京为何对澳洲农业亮剑?地缘政治背后的中澳农贸难题

中澳的实质农贸争议悬空,任由双方的鹰派言论各取所需。

2016年11月17日澳洲,一间乳制品厂坐落史密斯顿镇,一名工人在挤奶棚的机器旁。

2016年11月17日澳洲,一间乳制品厂坐落史密斯顿镇,一名工人在挤奶棚的机器旁。摄:David Gray/Reuters/达志影像

刊登于 2020-06-08

#中澳关系#农业

正值2019冠状肺炎病毒全球大流行之际,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自4月中要求对中国病毒起源进行独立调查,引来中方的强烈反弹。中国驻澳领事馆发言人扬言会以经济手段制裁澳大利亚。再加上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战,使中澳双方的政治交手,急剧演变成一场中澳贸易争议。5月,中方先是禁止四间不合格进口规格的澳大利亚屠场出口牛肉到中国,再是以反倾销法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超过八成的关税。面对中方强硬的贸易手段, 澳国联邦贸易部长Simon Birmingham在5月17日的ABC新闻表示希望中方能重回谈判桌,但却只能抛出一句“他们都不接我电话”,表示中方拒绝安排部长级会议,令全国哗然。 也难怪有论者指责中国“战狼外交”的态度——用经济手段来威胁其他国家或国民,要他们在政治立场不能、或减少发表与中方相反的意见。

澳大利亚近月阳光普照,但笔者感受到社会正处身于不确定与不安的气氛中:先是疫情,再是贸易争议,一再加快澳国所面临的经济不景气(recession)。每日的新闻报导,先是有没有新增感染个案,然后就是中澳贸易争议有没有进展。

当前者渐露曙光,感染个案越来越少,各州开始逐步放松封城的限制,后者却令人担忧。澳方官员在新闻报导里表达出的信息都是中方在贸易问题上无凭无据、态度强硬、不愿意商讨,一副“战狼外交”的态度。也不肯定中方会否将关税延伸到如乳制品、红酒、海鲜等其他等十分依赖低(或零)税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业 ,会否步美国后尘开打另一场“中澳贸易战”。面对中国的“战狼外交”,主流意见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应保持冷静,用圆滑政治手腕阻止中方扩大关税范围,避免贸易中断加剧经济衰退,因这会影响很多行业的国民生计。

面对这次关税问题对农业社区带来“灾难性打击”,澳大利亚全国农民联合会首席执行官Tony Mahar在5月20日的SBS新闻节目中表示对中方的决定“感到沮丧和困惑”,因为“与全球同行相比,澳大利亚农民获得的补贴很少、甚至没有。看到对澳大利亚农民的这些指控,实在令人沮丧。”。其中一位受影响的农民则表示“对我们个人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财务打击,这一年来我们不得不在自己的谷物销售方面发挥创造力。”笔者不知能否说澳大利亚人天生乐观。不过,也有农民指“预计到这天会到来”,不知是2015年中澳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时这些农民已经担心“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里”的风险,还是多少已经有对近年与中国贸易争议的预判。在此之外,澳国也有一种比较贴近香港情势的声音,即认为政府要“企硬”(stomp up),纵使会经历经济阵痛也要摆脱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对当地社会的箝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