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全球化时代新风险公式:台湾对欧美各国封关是否太慢?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新兴传染病?只看各国确诊案例、信任“先进国的公卫能力”足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以台湾的封关政策为例,试图找出一条新时代的风险决策公式。

特约撰稿人 卞中佩、伍芬婕 端传媒记者 何欣洁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4-01

#2019冠状病毒疫情#台湾

自今年一月底开始,中国宣布武汉等肺炎疫情严重城市封城,各国纷纷严阵以待,祭出对中国断航、限制中国民众入境等措施,希望能透过守住边境,挡下疫情的入侵。当各国的边境管制措施开始发生效用,挡下第一波从中国延烧的疫情时,第二波疫情却从意想不到的欧美国家开始向外蔓延,从三月初开始,欧美各国的病例开始急速窜升,并且随着欧美国家密集的全球航班流窜全球。

在世界各地的防疫模式中,台湾以快速对中港封关、对病患接触者进行详细疫调的“防堵式”防疫工作闻名,在三月之前,都成功将确诊人数压在百人以下。

但自疫情扩散到欧美,并在三月中开始出现失控情况后,台湾才开始对欧美进行封关。各国政府封关速度不如对中国一般果决,引发“太相信欧美、只对中港等地封关快”的质疑声浪,是否真的如此?

除了以数据检视台湾的封关时机,将产生另一严峻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对疫情实施的“封关封城”决策时机,若仅以各国境内的确诊人数作为主要判断依据,是否足够?观诸台湾从一月以来历次重大封关决策,通常都是以当地确诊人数加上其他要素来决定,而该“要素”通常都是以当地确诊案例数字、死亡数字与当地政府相关政策为准。而在台湾国内,这确实衍生了是否“对欧美封关太慢”的质疑声浪。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