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给我们的训诫书:瘟疫书单8种

瘟疫听来科幻,但我们终将承认,我们竟是如此真实地生存于科幻之中。

2020年2月16日,封城中的武汉。

2020年2月16日,封城中的武汉。图:Getty Images

特约作者 伊格言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02-23

#瘟疫#阅读

于《基地》系列作中,俄裔美籍科幻大师艾西莫夫设想了一门全新学科: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心理史学”是什么?那是一种用以测度群体众人之心理倾向与集体选择的统计学;它假设,如若群体人口够多,则我们将可预测未来。这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然而不难理解──举例,你无法预测我晚餐会吃什么,因为单一个人的选择变数太大,难以计算评估。然而,如果要预测整座港岛今日晚间约有多少比例人口以捞面为晚餐主食,则相对容易得多,误差也小得多。以此类推,当群体数量够大,当数据搜集够多,我们将可预测未来。

听来是否似曾相识呢?对的,于《基地》系列成书之1950年代,我们叫它“心理史学”;而在21世纪的今日,我们叫它──大数据。这一点不奇怪──想想网上相传来自支付宝后台的“逃离武汉落点图”吧。瘟疫听来科幻,但我们终将承认,我们竟是如此真实地生存于科幻之中──那难不成正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纸训诫书吗?而当我们领悟了这件事,我们也才真正知晓,此刻你之所以躲在家中读书,并不仅仅是因为“外面很危险”;而是,长期而言,当你拒绝重新思索人与外界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才是真正地置自身于险境之中。于是有如下八本书,供瘟疫时期的我们。

01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
译者:王道还, 廖月娟

时报出版
2015

瘟疫之时,人如蝼蚁。等等。且慢,难道瘟疫没来时,人就不“如蝼蚁”吗?讽刺的是,此一问题恰恰可用以做个文字游戏:第一种回答是,不,即使是瘟疫没来,人依旧贱命一如蝼蚁。第二种回答是,对,在没有瘟疫的承平时期,人“不如蝼蚁”──因为人生于世,自始至终本就连蝼蚁也不如。

这套文字游戏当然是玩笑话──对,“禽兽”与“禽兽不如”的那个笑话;但另一方面,又确有实例。我不知大家会如何看待类似《枪砲、病菌与钢铁》这样的“巨历史”,或说“人类史”与“文明史”之书?有人文素养的读者,或可将之追溯至法国年鉴学派、佛洛依德或达尔文,但我感觉近来这样的巨观史书却又远不止此。无论是同一作者的《第三种猩猩》等作,或近两年席卷爱书人们的以色列学者哈拉瑞《人类大历史》、《人类大未来》等系列作,你同样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摧枯拉朽的,摆布玩弄人类的力量──这或许源自于地理因素、物质特性,亦可能源自于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瘟疫、人种基因库之差别),源自于某一关键技术;甚至源自于意识型态,或人类精神上的普遍弱点,或上述数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它令马克斯主义“下层结构决定上层结构”的陈腔彻底破灭,然而却也绝非反过来鼓吹“精神至上”──要之,静夜展卷,它更令人感觉人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无助与无所依傍。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