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年轻总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对这个非洲大国意味着什么?

族群问题既成就了新任埃塞俄比亚总理,让他以和平使者的立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有把他拖进暗流涌动的漩涡的重重风险。

2019年10月11日,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塞俄比亚总理 Abiy Ahmed Ali 的照片于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展出。

2019年10月11日,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塞俄比亚总理 Abiy Ahmed Ali 的照片于奥斯陆诺贝尔和平中心展出。摄: Stian Lysberg Solum/AFP via Getty Images

老灯

刊登于 2019-10-13

#可持续发展#非洲

近年来,诺贝尔和平奖引起的争议不少——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但其任上美国对外战争一日未停;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倡导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获奖,却被曝出豪宅耗电量超出美国普通家庭的21倍。今年10月12日,和平奖颁给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阿哈迈德博士(Abiy Ahmed)。

这一次,颁奖词本身便有些模棱两可。该奖项是为了表彰这位非洲大国的新总理“为了和平和国际合作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他在解决与邻国厄立特里亚的边界冲突上的决定性举措”。不过,诺贝尔颁奖委员会话锋一转,在颁奖词的倒数第二段指出:“最近,旧有的族群的争端再次抬头,国际观察者也看到有三百万的埃塞俄比亚人流离失所,另有百万的难民和寻求避难的人们从邻国涌入。阿比・阿哈迈德博士作为总理,已经为提倡和解、团结和社会公正付出努力,但他仍面临诸多挑战…… 无疑许多人认为本年度的诺贝尔奖颁发过早;但诺贝尔委员会认为阿比阿哈迈德的努力是值得认可和鼓励的。”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万众瞩目的奖项,颁发的理由不是言之凿凿的成就,而是带有“鼓励”的性质,自然不免引发争论。但若追溯诺贝尔设立和平奖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那么这位埃塞俄比亚政治新星倒是名至实归。

化解厄立特里亚问题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冲突和对峙来源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殖民时代。自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意大利人于1880年代在如今的厄立特里亚建立据点,通过两次埃意战争,于1936年将埃塞俄比亚并入以厄立特里亚为大本营的意属东非殖民地。二战结束后的1952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厄立特里亚以邦联形式并入埃塞俄比亚帝国。六年之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便宣布撤邦设省,引发由学生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的抵抗运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提格雷人(Tigray)推翻了军政府。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