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逃犯条例

平乱后才可调查?警察过度武力?我们翻查解密档案,重温九龙骚动调查报告

66年4月尾,伦敦国会询问九龙骚动事宜,港督戴麟趾原本打算以犯罪分子与流氓骑劫了事件作回应,却遭到律政司反对,担心影响调查委员会工作,之后,“不想预测调查结论”就成了政府答案。

1966 年,苏守忠在天星码头绝食,抗议天星小轮加价,最后演变成九龙骚乱。

1966 年,苏守忠在天星码头绝食,抗议天星小轮加价,最后演变成九龙骚乱。网上图片

端传媒特约记者 许创彦 发自伦敦

刊登于 2019-09-08

#逃犯条例#香港

口号声、枪砲声、逃跑声,声声入耳。今夏,一条《逃犯条例》修订,将香港变成怒火街头。市民高呼“五大诉求 缺一不可”,长达三个多月后,9月4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姗姗来迟,正式宣布“撤回草案”,然而,呼声最为嘹亮的“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至今付之阙如。

由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人士主持,以独立方式调查警权问题和警民冲突事件,是民间五大诉求之一,其后,社会贤达、建制中人、一众前高官相继开腔支持,建议把调查范围拓阔至整场修例风波的来龙去脉,希望借此平息民愤,成立独立调查会一度被称为社会“最大公约数”。不过,目前香港政府依旧企硬,重申现行监警机制有效,会额外委任两位新成员,并承诺认真跟进监警会的报告建议。

回望历史,以独立调查方式去检视一场社会动乱,特别是背后的警权问题和管治问题,在过往曾有发生。1966年的九龙骚动,被认为是香港史上的“三大暴动”之一。九龙骚乱同样开始于和平示威,虽然暴力冲突只历时三晚,但群情之汹涌,与今天相若:同样过千人被捕,同样有过千枚的“催泪弹放题”,同样有因警暴而蔓延社会的仇警情绪。

当年港英政府疑惑:为何一次天星小轮加价的小举动,最终引发一场不堪收拾的大动乱?问号一堆堆,时任港督戴麟趾选择回应的第一步,是成立调查委员会。从答应调查,到获行政会议批准,过程不足一星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