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读书时间

【书摘】徐贲:“即使是被打败,也要充满勇气”——《奥威尔难题》中译本序

无论我们今天的境遇与《一九八四》中的如何相似,我们仍然处于小说描绘的灾难之前,仍然拥有抵抗它的自由意志和机会,我们不能丧失这样的自由意志,也不能放弃这样的抵抗机会。

2004年,伦敦一名抗议者被警察制服在地上。

2004年,伦敦一名抗议者被警察制服在地上。摄:Graeme Robertson/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8-25

#读书时间#徐贲

【编者按】本文为加拿大学者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著作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中译本序言,由旅美学者徐贲撰写。该书中译本由三辉图书策划推出,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2019年9月出版。端传媒经三辉图书授权,刊发本文,以飨读者。

在众多的乔治·奥威尔研究和批评中,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的《奥威尔难题》(简称《难题》)引人注目。戈特利布以发人深思的方式解答了一个长期困扰许多人的问题:为什么一方面,奥威尔的著作,尤其是他的《一九八四》在全世界拥有这么多读者,产生了如此不凡的影响,且好评如潮;另一方面,又有这么多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批评者指责他缺乏文学想像,认为《一九八四》是有缺陷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

无论我们是否赞同戈特利布的解答,她都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奥威尔和《一九八四》的关键问题。她清楚表明的是,奥威尔是一位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和 20 世纪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威尔告诉我们,极权之恶是人类的事情,与宗教意义的“恶魔”无关。他的《一九八四》是一部文学杰作,而不是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是一部艺术上有瑕疵或失败了的政治小说。《难题》于 1992 年出版,第二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文学教授丹尼尔·麦克马洪(Daniel MacMahon)即将此书列为研究奥威尔必读的两三部最佳著作之一。

奥威尔告诉我们,极权之恶是人类的事情,与宗教意义的“恶魔”无关。

绝境中拒绝绝望

批评家珍妮·凯尔德(Jenni Calder)说,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不仅已经成为我们文学传统和遗产的一部分,而且进入了我们的神话”。这使得“对奥威尔作品的批评到处都是冲突,犹如一片雷区”。这个雷区的最敏感处之一就是奥威尔的艺术才能是否受损于哲学上的“绝望”。就《一九八四》而言,那就是——他是否认为极权主义心理一旦有效地控制了一国人民,极权统治便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再无抵抗的可能?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女性研究、政治学、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戈特利布以这些为对手理论展开她对《一九八四》的解读。她把“奥威尔绝望”分解为两个问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