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受威胁的台湾植物谁来保存?走访台北植物园的真实身份

日人设立的台北植物园不仅是看荷花的公园;保种就是一种面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功能;你能为植物做些什么吗?

台北植物园的温室。

台北植物园的温室。摄:林彥廷/端傳媒

特约作者 邹欣宁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9-08-13

#台湾植物#环境保护

2020年对地球生物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国际协定“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十年计划将在明年到期,届时世界各国将重新检视20年前终告失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行动,在过去10年间,是成功力挽狂澜,还是全球物种终于陷入于更难永续生存的境地。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在2018年底发表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1970年到2014年间,野生脊椎动物(包含哺乳类、两栖类、爬虫类、鱼类和鸟类)的个体数量已减少60%,物种消失最剧的区域发生在中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有90%的生物被消灭。换言之,地球所有物种、所有生命,正面临大量消失甚至灭绝的处境。

而比起多人关注的动物,植物更容易被人漠视。每年,世界上约有2000种新植物被发现,多数都在发现不久即告灭绝。台湾农委会特生中心与林务局、台湾植物分类学会于2018年共同发表的《2017台湾维管束植物红皮书名录》中公布,全台受威胁的989种植物中,有22种植物已证实遭野外或区域性灭绝;其中乌来杜鹃、龙潭莕菜、雅美芭蕉、异叶石龙尾、桃园石龙尾这5种植物,你再也无法在野外看见它们。这些名字,相信大多数人从未听闻,也难以想像其样貌,但它们的现身和灭绝,其实是大部分植物在地球上的命运缩影。

为了不让植物灭绝的名单继续变长,一群台湾植物学家和园艺工作者埋首工作,针对族群稀少、濒临灭绝危险的植物,做研究、写企划、野外采集、苗圃栽种⋯⋯他们不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但他们确确实实正在进行一场漫长的抢救行动:将人们忽视的濒危植物,从这场被形容为“更安静的危机”里力挽狂澜,保住一线生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