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田方萌:“学伴”风波只是症状,病根出在中国教育界“洋跃进”运动

以历史上的“洋跃进”为鉴,中国不应急着做留学大国,在规模上同欧美争多寡;而应首先发展思想学术,等到拥有一批真正的一流大学,自会有外国学生仰慕而来。

2010年9月,中国教育部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2010年9月,中国教育部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摄:Jan Woitas/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7-23

#田方萌#评论

近日,网上曝光了山东大学针对留学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照顾措施,引发了中国大陆广泛的舆论批评。笔者身为北京的大学老师,曾为各国留学生授课六年。在我看来,中国的留学生问题日趋严重,公众的怨气越积越多,迟早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只是没有料到“学伴项目”成了导火索。

十年未止留学潮

一个年轻人来到异国他乡求学,难免人生地不熟,需要找人帮忙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笔者在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时,该校每年都会接收相当数量的交换学生。科大为了帮助这些学生适应当地环境,特别组织了名为“红龙(Red Dragon)”的双语交流活动。为了锻炼英语沟通能力,我报名参加了其中一组,还教过留学生打麻将。麻将规则简单易学,一圈下来,有的外国学生已经“和”了。通过双语交流,大家找了乐子,练了口语,交了朋友,不亦快哉?

一个年轻人来到异国他乡求学,难免人生地不熟,需要找人帮忙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学伴制度也一直存在于中国校园,或是校方组织,或是自愿组合。据北大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回忆,早在1979年,她就被校方抽调充当留学生的学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期间,我也常看到有中国学生在留学生楼的布告栏贴出海报,希望找个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作“语言学伴(language partner)”。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若有助于中外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则不仅无可厚非,还值得提倡。可为什么这一项目最近饱受网民诟病,甚至不乏谩骂攻击之辞?

一是有“拉郎配”的嫌疑。我想山大校方并无意充当婚姻中介,只是为了吸引更多志愿者,使用了容易让人误解的“促销手段”。二是种族主义的背景。晚清以来,国人就惯以肤色为人类排序,近年来对黑人的贬低和诋毁更是愈演愈烈。由于近年非洲留学生大幅增多,他们也成为一部分网民发泄种族主义情绪的对象。三是一些批评中提到的“超国民待遇”。相对于本国学生,中国高校为留学生提供的优待其实早已存在。1990年代末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就参观过同班留学生的两人间宿舍,而我还住在八个人的拥挤房间。不过,那时留学生数量很少,更鲜有人拿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这种差距尚不至引起强烈的抱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