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中国开启强制垃圾分类时代:上海模式能否复制台北经验?

在面对“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前,上海还需回答一个问题:公民社会远未建成,自上而下的运动式路线能不能走得通。

2019年7月4日,上海穿著蓝色工作服的人员在街上处理垃圾。

2019年7月4日,上海穿著蓝色工作服的人员在街上处理垃圾。图:IC photo

特约撰稿人、端传媒记者 孙贤亮 柳石 陈莉雅 发自 上海、台北

刊登于 2019-07-10

#垃圾分类#垃圾焚烧

编者按:中国是全球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年生活垃圾总量超4亿吨,却一直未能建立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7月1日,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也将陆续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相比台湾,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垃圾分类,自上而下、运动式的“上海模式”是否走得通?一边鼓励垃圾分类,一边大力兴建垃圾焚烧厂,透露出怎样的执政逻辑和利益分配?在这场垃圾分类运动中,民众还可以争取哪些权利?端传媒将在今、明两天,通过上述三个角度探讨上海垃圾分类及其带来的思考。这是系列第一篇。第二篇关注了广泛分布在大陆的垃圾焚烧厂,请点这里阅读。

一场末端倒逼前端的垃圾分类运动

7月1日傍晚,趿著人字拖、左右手各拎一包垃圾的张亮(化名)走到小区门口,突然被一群小学生包围了。他们是上海杨浦区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身穿写有“上海志愿者”字样的绿色马甲,聚拢在垃圾桶前,一边喊著“我帮你扔垃圾!”,一边扑向每一位手提垃圾袋的路人。站在一旁用手机拍下这一幕的家长们说,孩子们下午到居委会参加了培训,晚上来帮助居民分类垃圾。

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整座城市像一根绷紧的弦,从官员到媒体,从NGO到学校,无数双眼睛对准了垃圾桶。

“混战”中,张亮没看清谁“劫”走了他的垃圾袋,便冲著孩子们喊:“纸袋子装的是可回收垃圾!洗干净了!”根据条例,垃圾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由居民定时定点丢弃。一个戴眼镜的寸头小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稍作迟疑,还是将纸袋扔进了干垃圾桶,旋即开始“狩猎”下一个目标。

7点,孩子们举起预先准备好的横幅,拍下集体照后离开了。随后几天,张亮再也没有遇上孩子们的热情帮助,倒是志愿者蔡叔一直在——分类推广初期,为了指导、监督民众,上海在各个投放点安排了志愿者。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