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问题评论深度少数族群

“七五”事件十周年:为何“发展”与“开明”没能解决新疆问题?

新疆问题似乎陷入某种循环:民族交往和提振经济是长久之策,却会带来摩擦和冲突;强力维稳则容易形成“种族隔离”的局面,让民族意识更加强化。

2009年7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一名维吾尔女子在警察防线前示威。摄:Guang Niu/Getty Images

2009年7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一名维吾尔女子在警察防线前示威。摄:Guang Niu/Getty Images

普村

刊登于 2019-07-08

#再教育营#维吾尔#新疆

编按:自2018年开始,有关中国政府在新疆建立大量“教育培训中心”的信息就不断在媒体上出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中国外交部等机构称这些培训中心是“去极端化”与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措施;而批评方则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无人权的“集中营”模式,旨在打击当地文化与传统,且实质上针对伊斯兰教。两种论述水火不容。然而,如今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在此之间是否还存在任何讨论的余地?历史与现实的脉络要如何梳理,才能帮助理解当下的问题?自由撰稿人普村从新疆近年来民族关系的变迁视角分析这一议题,而历史学者米华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文章则认为要把问题追溯到“多元帝国”和“民族同化”的不同国家模式。两篇文章观点各异,希望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的不同角度。

十年前,2009年的9月14日,天安门广场一夜之间矗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作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庆典的重要景观,每根柱子高达13.6米、重约26吨,据称能抵抗11级强风而不倒。它们在广场东西两侧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每根柱子上印画着载歌载舞的盛装男女。“中国红”的柱体辅之以金灿灿的两端,与纪念碑、大会堂等灰白色背景的建筑形成极大反差。即便是在威权主义美学登峰造极的广场上,权杖一般的“团结柱”仍能彰显其宏大与奢华,像是展示着一种特别的意志与决心。

据官方口径,56根民族团结柱寓意56个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谐”,以及56个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共同建设民主政治的权利。 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团结柱还是国庆前夕国务院召开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都无法掩饰决策者、学者,甚至普通公众对民族问题日益焦灼的忧虑与手足无措。

2008年3月14日,拉萨爆发抗议僧人、民众与军警的暴力冲突,并很快引发大规模骚乱和死伤,而随后奥运火炬在各国传递的过程中,藏人及其同情者的抗议行动将冲突延展至世界各地及互联网。中国网民空前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在此后“抵制家乐福”(抗议法国总统萨科齐接见达赖喇嘛)、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钓鱼岛纠纷等事件中被反复强化。与此同时,在藏区,惨烈的政治抗议延绵不断。

更让人忧心不已的情况发生在新疆。就在“民族团结柱”高高矗立的时刻,千里之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处于全区断网之中。从2009年7月5日起,新疆的部分手机和网络讯号就受到限制,从7月8日开始,一直到2010年5月14日,这片160万平方公里、2000余万居民的土地上,互联网通讯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被完全切断。除此之外,2009年起新疆各地一系列与“暴恐”有关的事件接连不断,并接连溢出疆外。“反恐”和民族等敏感议题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伴随着欧洲难民危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一系列“反穆”言论,在中文互联网的喧嚣和叫骂声中,穆斯林和维吾尔人也在相当程度上被“黑化”,民族关系日益紧张对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