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人工智能自杀干预:在社交平台的树洞里搜寻需要救助的人

“我止不住地想哭”和“救救我”,哪一个自杀风险更高?为了救援侵犯个人隐私,是否应该?

插画:Rosa Lee

特约撰稿人 王浠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19-07-01

#AI#人工智能

“饭饭,我今天又割腕自残了,旧伤未好添新伤。”2018年9月25日晚上21:47,肖雅在微博帐号“走饭”的评论区里留下这句话。每次情绪失控,她都会在这个“树洞”留言或发微博宣泄。

像往常一样,这些谈论自残、自杀的微博只收到零星评论。肖雅微博上的2034个粉丝几乎全是陌生网友,现实生活中的亲友看不到她的抑郁情绪,但“机器人002号”能“看”到。

7900多公里之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器人002号”在一台电脑中启动。24小时内,从1335条评论中,筛选出十几条重点关注信息,生成“树洞监控报告”,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报告中,肖雅的微博被评估为“自杀风险9级”,“树洞行动救援团”立即开始行动。

“树洞行动”始于2018年4月2日,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人工智能系教授黄智生发起,通过一个智能主体(intelligentagent,又称机器人)巡视各类社交媒体,使用其核心的知识图谱技术(又称语义技术)发现高风险的自杀人群,再由上百名志愿者进行自杀干预。类似的项目还有2017年开始的“心理地图PsyMap”,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负责人朱廷劭发起,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式找出有自杀意念的微博用户,再通过私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