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书摘】沈志华:从历史经验看中朝关系的恰当定位

历史启示人们,中国欲摆脱与朝鲜关系的困境,并实现朝鲜半岛长期的和平与稳定,核心的和首要的问题,就是把中朝关系恰当地定位于正常的现代国家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和现实的对朝政策。

一名韩国老年访客在首尔的一个战争纪念碑上观看朝鲜领袖金日成、国家主席毛泽东和苏联强人斯大林的肖像。

一名韩国老年访客在首尔的一个战争纪念碑上观看朝鲜领袖金日成、国家主席毛泽东和苏联强人斯大林的肖像。摄:Park Ji-Hwan/AFP/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3-10

#沈志华#读书时间

【编者按】本文是沈志华教授著作《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增订版)》的结语部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20世纪中后期中朝关系的主要特征和经验教训。该书增订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增加《改革开放与中朝同盟基础的瓦解》一章。在朝鲜半岛风云变幻、特金会破局之后,中朝关系再次回到焦点位置。端传媒经出版社授权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最后的“天朝”——毛泽东、金日成与中朝关系(增订版)》

作者:沈志华
出版日期:2018/05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页数:886
定价:HK$380
ISBN: 978-988-237-075-3

20世纪中后期中朝关系的发展阶段

归纳起来,在本书(即《最后的“天朝”》——编者注)研究的历史时期(1945–1976年),中朝关系总体上处于冷暖无常、起伏不定的状态,其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49年),其特征是“若即若离”。

在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半岛后,在莫斯科的支持和帮助下,金日成整合朝鲜各派政治力量,建立并稳固了其对朝鲜北方的统治。在由苏联主导的北朝鲜政权建立过程中,原中共系统的延安派朝鲜干部受到排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不熟悉金日成等朝鲜政权的主要领导人。所谓中国内战时期(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朝鲜对中共的帮助,本质上是苏联对华政策的体现。毛泽东试图建立“东方情报局”,亚洲各国共产党均派出领导成员参加中共中央在中南海举办的“学习班”,唯独朝鲜劳动党没有一人参加。中共宣布向苏联“一边倒”,朝鲜则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朝两党之间若即若离,却双双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接受的是苏联对亚洲地区的政治安排,新中国面对的则是一个斯大林安排的既成的“中朝关系”。于是,中朝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在历史的和地缘的因素中,又注入了国际共运结构中的“兄弟”元素。

第二阶段(1950–1958年),其特征是“内紧外松”。

中国出兵朝鲜,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发言权。在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双方对战争目标和作战方式的想法不同,中朝领导层之间冲突迭起,关系十分紧张。两国关系表面上亲密无间,实际上在如何解决朝鲜统一、何时需要中国援助、志愿军由谁来指挥、中朝联军越过三八线后是否继续南进以及朝鲜铁路管理权的归属和停战时机的掌握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或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分歧和矛盾。尽管此前朝鲜一直仰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因其所处地位往往起到主导作用。所以,面对中朝之间的重大分歧和矛盾,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由此,在金日成的心理上留下了深深阴影。中国人在朝鲜流了很多血,但并未在两国领导人之间和国家层面凝成深厚友谊。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