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改革开放40年

罗四鸰:穿越四十年家国苦恋,我们拿什么纪念白桦?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体制用爱国主义规训文艺创作,可以说从《苦恋》和《海外赤子》的不同际遇便可见端倪,并确认了一种持续至今的范式。

白桦。

白桦。图:网上图片

刊登于 2019-01-3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罗四鸰#评论#中国大陆

2019年1月15日,中国大陆作家白桦(原名陈佑华)去世。放在2018年“大师结伴而去”的背景下,这位“过气人物”的孤独离去,在两岸三地都没有激起太大波澜。同为作家,和身后极尽哀荣的金庸相比,相差更不可以道里计。

然而,倘若时光倒流至19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际,金庸虽然在香江为《明报》社评笔耕不辍,苦撑终见变局,但彼时的中国大陆却几乎没有人能读到他的社评。相反,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却仿佛平地惊雷,在中国大陆掀起一场风暴。剧本中的经典问题——“你爱祖国,苦苦留恋祖国,而祖国爱你吗?”成为一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天问”,由此造就了一代人的政治和社会启蒙。随剧本和电影而来的政治批判,也成为文革之后第一场重大批判运动。

一度身不由己卷入舆论风暴中心的白桦,在和“改革开放”同行40年后,以89岁高龄平静辞世。然而,当年“天问”的意义,却并没有被“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所遮蔽,毋宁说,在这个历史关头,它更加折射出这四十年的微妙之处。

电影《苦恋》剧照。
电影《苦恋》剧照。图:网上图片

白桦其人,与《苦恋》其剧

凌晨光:“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爱祖国!依恋祖国!尽管我为他走了半辈子的黑路。”

星星:“祖国!祖国!你要到什么时候才知道祖国怎么样对待你呢?......你爱祖国,苦苦留恋祖国,而祖国爱你吗?”

与同代知识分子命运相似,1949年后每一场政治灾难,白桦似乎都在劫难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