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冯梦哲:与《财新》商榷——同志软件诱导未成年人染艾?这个锅不能只让淡蓝背

新闻报导者即便是怀著良善的初衷,有时也并不必然会生产出一篇对议题有正面影响的报导。

2019年1月,中国男同志社交媒体Blued近日因陷入爱滋争议,在官方微博宣布暂停注册一周,并审查、整治冒充成年人的未成年用户及内容。

2019年1月,中国男同志社交媒体Blued近日因陷入爱滋争议,在官方微博宣布暂停注册一周,并审查、整治冒充成年人的未成年用户及内容。摄:Imagine China

刊登于 2019-01-16

#爱滋病防治#冯梦哲#评论#LGBTQIA

1月5日,内地媒体《财新周刊》发表封面报导《变色的“淡蓝”》。报导全文15000多字,从学者张北川的调研访谈开始,直指“男同社交软件Blued成为未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新渠道”,并质问Blued“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却形同虚设,为什么?”报导发出后,Blued即主动关闭注册一周,以示“负责”。

“男同”“未成年人”“艾滋病”这三个关键词,随意一个都足以挑动大众的神经。面对如此重要而敏感的议题,全面和谨慎的讨论尤其必要。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艾滋病病毒新增感染个案减少(不论年龄和性倾向),亦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伤害。这应该也是报导的初衷。

然而,像不少评论都提到的那样,呈现问题时如果只聚焦于某个特定社交平台,是本末倒置。如果更深层的问题得不到厘清,报导提到的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和“知情交友”等建议,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笔者想进一步指出,报导背后似乎包含两个逻辑:一,使用Blued是案例感染HIV的主要原因,让未成年人无法使用,就能减少感染;二,未成年人的性是不能说不能碰的禁区;避免他们接触到可能导致不安全性行为的渠道(即案例里的Blued)是有效的保护方式。在笔者看来,这两点都值得商榷。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