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读书时间

读者来函:读《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他者如何形塑今日的越南?

高夏也特别点出了中国在越南革命历史上的影响与角色。在思想方面,中国是重要传译中心,孙文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方略与事迹都先后深刻影响越南宗教与政治团体。

《越南》除了阐释越南人民多元的文化思考与政治选择之外,更为注重“他者”如何牵动、催生与形塑出今日的越南,尤其强调中、法、美、苏等强权对于越南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影响。 图为越战的美军。

《越南》除了阐释越南人民多元的文化思考与政治选择之外,更为注重“他者”如何牵动、催生与形塑出今日的越南,尤其强调中、法、美、苏等强权对于越南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影响。 图为越战的美军。摄:Larry Burrows/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王佩心

刊登于 2018-10-28

#读书时间#读者来函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全球史下的越南

2017年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的新作《越南》得到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项的殊荣,今年春季联经出版社立即推出了繁体中译本,为中文世界读者介绍这一本立论新颖的越南现代通史。《越南》一书,突破了旧有的民族国家建构观、法国现代化论述或者冷战意识形态视角,将越南历史放置在全球文明发展脉络下,使得封建/现代、殖民/独立、自由世界/共产国际等议题增添了时间与地域的维度,从而与过去历史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扩张与侵略、同化与教化、多角外交与竞争、政权治理与社会控制等议题有了比较与对话的空间。

例如,他以越南人接受中华帝国秩序和文明观,对照他们在法国殖民处境下的西化与合作经验,说明了文明扩张的过程中,既带有暴力血腥的元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的同质与发展。他也以法国呼吁建立反共的“神圣殖民联盟”,对照美国围堵共产势力的跨太平洋战线,将冷战意识形态嵌入帝国—国家政治秩序脉动之中。如此一来,不仅使得越南历史容易阅读与理解,更帮助读者跳脱民族国家的框架,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共通特质、重复现象与普遍议题。

中译本副标题“世界史的失语者”,其实并不算是直译自原文版本,2016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发行的书名为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同年尾在美国发行的修订本则名为Vietnam: A New History。英文书名旨在凸显高夏独特的全球历史论述观点,因此在修订本中强调是“新历史”。

中文名“世界史的失语者”乍看之下容易令人误解,以为这是一本由越南本位出发,试图从越南民族国家的立场来回应外在世界变迁的历史专论。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越南》除了阐释越南人民多元的文化思考与政治选择之外,更为注重“他者”如何牵动、催生与形塑出今日的越南,尤其强调中、法、美、苏等强权对于越南民族、文化与国家的影响。换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说是相当重视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的分析。

谁是越南,谁能代表越南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越南应该如何被界定?它拥有多大的领土疆界,又包含哪些族群?高夏有意识地避免将越南历史化约为优势族群“京族”的声音,或者是由北向南扩张吞并的单一故事。在《越南》中,高夏试图以现代越南为地理疆界,叙述其中不同族群、社会团体与政权交织出来的历史。从这种视角出发,越南的内涵变得更为立体与复杂。越南人不再仅是受害者起而反抗的代表,他们虽然是帝国底下的被殖民者,但是同时也是侵略其他少数族群或较弱势政权的征服者。

除此之外,高夏也勾勒出历史上大多数时候政治实体分立的越南地区,是如何在非常晚近的时间内,才建构成一个拥有共同政治认同与统一疆界的越南国。与许多亚洲和新兴国家的历程相似,也因此在现代国家建构的种种议题之中:统一政权的建立、国家边界的形成、公民资格与权利、身份与政治认同、国家论述与公共记忆等等,越南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对照的经验。

独立建国的多种路线

越南为何且如何成为今日的面貌?不同于将共产党神圣化的越南官方论述和左翼书写传统,高夏呈现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多元方案的竞争局面,他持平地撰述越南共产党与反共势力——宪政主义者(合作主义者)、越南国民党、大越同盟、越南革命同盟会、宗教与民间势力(和好教、高台教、平川派)等等团体之间的合纵连横,将转型过程中的复杂选择、多元价值和血腥冲突一并呈现出来。

在这过程中,共产革命仅仅是其中一种选择,它并非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或拥有最多支持者的方案。但是共产党是除了民间势力外,在所有政党中唯一建立了武装力量的革命政治团体。不可讳言的,它的武装力量与来自中国和苏联的军事援助,使得它有能力在越南境内深根扩展,并且长时间与法美军队对抗。除了军事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欧亚美政治局势、大国角力、发展策略、领导人魅力与能力等种种因素,才使得越南共产党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对于独立运动的反面势力——殖民宗主法国,《越南》有著更为详尽的叙写。高夏娴熟法语史料与研究,使得他能详尽描绘法国政情、殖民官员政策与白人移民心态。他尤其对于殖民地的官民合作及矛盾有著生动非凡的描述。虽然遣词温和,但是他批判法国殖民政策的立场却显而易见。他认为法国殖民政策是推进越南独立运动的关键因素。与英美规划殖民地独立计划不同,战后的法国仍然执著于殖民帝国的想望,试图透过虚位君王来维系殖民政权的法统,但是此种强硬手段不仅没有成功维持全球的帝国版图,反而促使亚非殖民地纷纷采取武装手段进行独立抗争。当共产党与武装革命势力抬头之际,越南反共势力则受限于殖民政府反复与背弃,以至于他们在体制内争取自治独立的议程显得遥遥无期。

值得一提的是,高夏也特别点出了中国在越南革命历史上的影响与角色。在思想方面,中国是重要传译中心,孙文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方略与事迹都先后深刻影响越南宗教与政治团体。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许多越南的独立运动领导者,无论是否信奉共产主义,都曾经或长或短地避居华南,从海外遥控与领导殖民地内的独立运动,也因此中国提供了关键的海外的生存空间与网络运动场域。

对越南共产党的存亡而言,中国国民党也曾经扮演关键角色。在二战结束之后,中国国民党代表联合国接收越北,在这10个月内,他们没有采取强硬手段打击越南共产党,而是支持以共产党为核心而组成的联合政府。而后他们同意越南共产党的提议从越北撤军,维持社会秩序的中国军队方撤离,越南共产党发动的内战与对法独立战争就接连爆发了。从上述种种的线索来说,中越共享了很多亲密的历史时刻,说是中越区域共同体也不为过。

乱套的欧亚共产主义

现代越南史上有一个难解的谜题,即是1979年的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中越战争)。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与理解这场同属共产主义阵营的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战争呢?以这个问题为引,班纳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撰写了国族主义的奠基之作《想像的共同体》,高夏则是由共产势力内部的国家主权拉扯和与中美苏间的国际关系来解释新的世界局势。在中美合作对抗苏联的全球政治背景之下,中南半岛上越南与高棉的争端不仅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苏联与中国势力争霸,更直接点燃了中国与越南之间紧张的情势,一度以国际主义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就此转为族群与国家仇恨。从此以后,意识形态似乎不再主导共产势力间的交流合作,回归到了以现实政治与经济利益为基准的国际外交模式。

整体而言,《越南》较为集中于现代越南国家的政治发展历史,在外交、军事、社会治理与少数族群方面也多有著墨。虽然高夏也为殖民经济与革命文化各别撰述了一个章节,但是却未能涵盖越南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经济、文化与宗教组织的变迁。然而,就一本现代通史而言,《越南》所采取的宏观视野,已经充分展现出了在全球脉络下形塑现代越南的大动脉,以及其中缤纷交错的支脉。无论是对越南熟知或陌生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