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读书时间

经典重读:当代恶之华──让·热内《小偷日记》

从《小偷日记》中恶的三种形态──理想化的恶、情欲化的恶和仪式化的恶,我们可见到热内颠覆了主流社会的道德框架。他以恶为善,视卑劣为崇高,于罪恶中找到英雄气慨。

尚.惹内(Jean Genet,1910-1986),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曾因偷盗罪被捕,后来转而从事写作。著有小说《窃贼日记》、《布雷斯特之争》等,戏剧《女仆》、《阳台》等。

尚.惹内(Jean Genet,1910-1986),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曾因偷盗罪被捕,后来转而从事写作。著有小说《窃贼日记》、《布雷斯特之争》等,戏剧《女仆》、《阳台》等。摄:Davis/Getty Images

Sabrina Yeung

刊登于 2018-06-10

#读书时间#Sabrina Yeung#评论

从小偷到作家

让.热内(Jean Genet,1910-1986)的生平比其作品更富戏剧性。热内的母亲是一名妓女,在热内七个月大时,她弃子而去。热内之后由巴黎的社会福利机构安置,被一个农村家庭收养。热内六岁入学,成绩优异。十岁时,他被控告偷窃,成为他人生的转捩点。法国著名哲学家、小说家沙特(Jean-Paul Sartre)于《圣热内,戏剧演员和殉道者》(Saint Genet, Comédien et martyr)中说,这次指控构成了热内人生传奇的底色,热内的自我认同自此之后便被凝定了下来──他选择了以小偷为志业,决定成为别人口中所指控的那个他,去做别人指控他所做的一切。

热内的名著《小偷日记》,便是他为自己的身份、为罪与恶而辩护的一份自白书。他在《日记》第三段写道:“在这部日记里,我不想掩饰我沦为小偷的种种原因,而最简单的动机就是要吃饭。在人生的选择过程中,我未曾掺进任何反抗、痛苦、愤怒或诸如此类的情感。我精心准备自己的冒险(……)为了犯罪,我早已雄姿勃勃,箭在弦上。”

这本宣称要歌颂罪恶的作品是热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9年出版,内容是关于作者1932年至1940年间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中欧等地区流浪的生活。本来,按自传体小说的严格定义,此类文类是要以回忆的方式来写作者的生平,特别是作者性格构成的历史,如卡缪的《第一人》、屠格涅夫的《初恋》等。但热内本人就说,偷窃、背叛和同性恋才是《小偷日记》的基本议题。而且,有别于一般自传体小说平实的叙述语言──为了追求仿真、忠于历史的效果,《小偷日记》用的是诗化的抒情语言,因为热内说,他要写的不是历史,而是传奇。

从小偷到作家,热内在法国文坛的名声多得三个人物的加持,分别是谷克多(Jean Cocteau)、沙特和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谷克多使热内获得特赦,并把他介绍给巴黎文坛。沙特那篇长达六百多页的评论《圣热内,戏剧演员和殉道者》,援引热内的童年经历,指出热内从被排除于社会之外,到摆脱其他人的眼光,成为一名作家,最后成就了他的“为自身而存在”(être pour soi)。很明显,沙特不是单纯地想把热内的作品介绍给法国读者,而是视热内为一个个案去阐述他自己的存在主义式的心理分析。巴代伊则在《文学与恶》一书中,把热内列在波特莱尔、萨德侯爵、卡夫卡等作家之后,分析他们的恶的书写,以及他们的文学如何违抗道德。在巴代伊笔下,热内像一位永不知倦的骑士,不停地追求那些社会规范以外的经验,如死亡、情欲、犯罪等。巴代伊认为,去到最后,热内追求的甚至是一种纯粹的恶,就像宗教人士追求一种绝对的善一样。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