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北京大学,一所99岁大学的120载校庆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续,知识分子渴望游走庙堂,寻找“报国”的机会。2000年代的北大校园,成功地把士大夫变成了中产青年。而到了2018年,则是另一个转折……

中国邮政于5月4日,发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套装、邮折和明信片。

中国邮政于5月4日,发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套装、邮折和明信片。摄:Imagine China

秦秋

刊登于 2018-05-04

#北大事件#秦秋#评论

北京大学即将“顺利”度过它号称的120周年校庆。至少,对它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已经平安无事地度过了──5月2日,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视察北大,和部分教师、学生见面互动,学生们集体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过去一个月的种种负面新闻,在此刻仿佛和这所“最高学府”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校史上的北大在精神层面上是分裂的。它把校庆定在了5月4日,象征着在1919年那场强烈“爱国、进步”的历史时刻中,这所高校正式在政治上呱呱落地。然而,它的校徽(由鲁迅设计的,仍然是五四的遗产)上又施施然印着“1898”,以图把自己的正朔追溯到清帝国在庚子之前建立的“京师大学堂”。

北大廿年:从士人到中产

京师大学堂的历史是什么时候被拥立为北大的历史正朔,不太可考。至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国宝”级的资深文史教授已经津津乐道地试图在历史源头上再跃进一番。著名梵文专家暨莫名其妙当上“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就在《从太学到北大》一文中写道:“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季羡林觉得,古代中华帝国的最高学府,和今天的大学,是同样的东西,历史没有割断。像帝国的官员要从九品排列到一品一样,帝国的学校也有等级之别。它还应该是统治国家知识的一个权力中枢——“在办教育方面,多数朝代都有中央、省、府、县……几个等级的学校。中国历代都有一个‘全国最高学府’的概念,它既是教育人才的机构,又是管理教育行政的机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