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张伦:五月风暴、乌托邦与文明批判——写在1968学运五十周年之际

1968年巴黎的那场青春风暴尽管有许多乌托邦成分,但却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革命的合理与荒唐、奋斗的正当性及其正负遗产,永远是一个不易理清的话题。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称为“五月风暴”。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称为“五月风暴”。摄:Bettmann / Contributor /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5-03

#五月风暴#张伦#评论

【编者按】1968年3月,法国南特尔文学院学生因越战导火索而发起抗议及占领运动。事态逐渐蔓延,同年5月3日,警察进驻巴黎大学,动用强力驱赶学生,导致局势激化,点燃了震动世界的“五月风暴”。这场因学生抗议而起的社会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战后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面貌,并进而影响到华语世界的认知。在“五月风暴”50周年之际,端传媒以专题评论与访谈,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代意义。

历史上所有重大的社会运动之所以能形成,固然都有某些必然因素,但运动的发展及结束形式,却往往可能有许多偶然。

半个世纪前,一场世界性的抗议风暴席卷众多国家,在五月的巴黎形成高潮,因此也被人冠以“五月风暴”之名。但事实上,法国这起事件,只是那场全球性(尤其是西方社会)抗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因其戏剧性强烈、诉求范围广泛、以及传递的文化意涵及政治后果,人们往往将其视为那年运动的代表。而那场运动的形成有时代和思想的多重要因,迄今我们还能在各种领域闻其回响,睹其遗绪。

正如法国记录片《红色年代》(Les années rouges)所揭示的,近代历史上就会有一些年份,世界各地会同时发生一些类似的激荡事件。1968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正如二十年后的1989年。

在1968年前后,从美国到欧洲,从拉美到亚非,各地的抗议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当然其中各自的背景、主题和成因并不一致,但分析起来,亦不无相通之处。中国的文革当然无法与同年日本学生因修建美军医院、机场以及美舰到访展开的抗议类比;而那期间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治下西班牙学生的民主抗争,与意大利、法国的学生运动显然又有不同;至于稍早从柏林自由大学发端、因教学与管理上的问题引发的德国学生抗议,与华沙学生反抗出版与言论禁忌、教师受迫害,在形式上可能有类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差距甚远……但那一年, 这些运动又确实同时发生了。各地的抗议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汇集到这一世界性的抗议巨潮中,彼此刺激,相互启迪——哪怕是以误读方式来吸收来自远方不同背景下社会变动的能量与信息,以此增添自己的信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