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中美贸易战

杨路:中美贸易战观看指南

对于充满好奇的“观众”来说,用什么视角来理解中美在这一场博弈中的种种行为和选择,成为了一个挑战。

与普通的竞赛乃至战争不同,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并没有公认的范围。

与普通的竞赛乃至战争不同,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并没有公认的范围。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4-20

#美国#杨路#中美贸易战#评论#中国大陆

中美贸易战是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博弈,不同的议题在不同的维度上同时发展着。因此对于充满好奇的“观众”来说,用什么视角来理解中美在这一场博弈中的种种行为和选择,就成为了一个挑战。就像笔者看板球比赛一样,大多数人难免一时半会儿摸不着头脑。这一篇“观战指南”就选取三个重要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场中美博弈。

战场:双边还是多边?

与普通的竞赛乃至战争不同,当前的中美摩擦并没有公认的范围。双方在定义阶段就展开了博弈:当前的冲突是一个中美双边的问题还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细枝末节,但是如同在战争前选择交战区域一样,是设定议程的非常重要一步,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双方在实际博弈中的优劣地位。

目前双方的选择,主要来说就是中国希望把问题放到多边组织解决,而美国希望通过双边渠道解决。主要的证据是,美国早前发起的针对钢铁和铝制品的“232调查”,其法律依据是美国1962年《贸易扩大法》第232条,即美国商务部可以调查任何进口物品对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组织(WTO)前身世界关贸总协定(GATT)第21条的规定,成员国是可以用国家安全原因豁免世贸组织规定的(比如在战争状态下对敌国进行贸易禁运)。

暂且不讨论美国此举是否有滥用世贸21条的嫌疑,但至少其政治逻辑是清楚的,即绕开在美国看来官僚、缓慢,并且十分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有利的多边国际组织。反之,中国尽管意识到美国引用了国内法发起贸易措施,但仍然在用多边规则回应。证据是中国商务部在3月23日宣布的针对232调查的报复措施声明中,将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关税的行为,“理解”为世贸组织定义下的保障措施(虽然美国强调这不是)。在这个逻辑下,中国才根据世贸组织《保障措施协定》有关规定,制定了中止减让清单。而回过头来,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则在4月4日的声明中,批评中国的232报复是“没有根据的”(baseless),因为中国不能够引用多边规则来报复美国的单边的行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