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没规划、不派钱、救海洋公园──政府市民双输的预算案

批评免差饷和退税是“还富于富”,不必然代表政府派发现金就能真正助市民(特别是基层家庭)纾困,但在现行制度和政治格局里,派发现金似乎已经是政策上的次优选择。

2018年2月28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18至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于下午召开记者会回答记者对预算案的问题。

2018年2月28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18至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于下午召开记者会回答记者对预算案的问题。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冯志强

刊登于 2018-03-06

#评论#冯志强

日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17/2018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此前,民间与不少政党亦按惯例,要求特区政府在年度盈余“过剩”的情况下,向每位市民派发现金,以助市民纾困,但建议最终不获政府接纳。另一方面,虽然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在竞选时表示,往后将会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在政府公共开支方面大胆增加投资性支出,以增强香港的经济竞争力。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终发表的预算案仍然沿用殖民地政府的惯用伎俩──免差饷和退税──作为主要的再分配策略。所谓的“理财新哲学”其实在整体而言并没有什么新元素,依然未能急市民所急。

免差饷和退税,维系阶级分化

免差饷和退税措施的问题,不少民间团体已有讨论和批评。概括来说,免差饷和退税就是一种“还富于富”的再分配策略:一方面,由于基层家庭的收入相较于中、高入息家庭为低,在扣除免税额后所缴交的税款则相对少(甚至扣除免税额后毋须缴交税款),因此退税无助基层家庭获得财政上的帮助。

另一方面,在香港现时高地价政策的影响下,楼价一直高企,因此免差饷只能令现时持有物业的中、高收入家庭受惠,不仅无法透过资源再分配解普通市民所困,反而更进一步令资源集中于拥有物业的阶级身上。

有媒体报导时指出,若一中产家庭年度总收入超过200万,家住私人住宅,育有两名子、且供养双亲,可获高达十万的总退税额;而一个普通受薪的基层家庭,年度总收入不超过50万,且居住于公共房屋,若其他情况与上述中产家庭一样,却只会获退税额约8400元,两者双差十倍多。由此可见,以免差饷和退税为主要再分配政策的预算案,只会巩固现时阶级分化的情况。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