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朱顺慈:指尖上的自由?──在网络世界谨言慎行的年轻人们

总结十次访谈,受访的中学生习惯看别人的留言,却不想其他人看见自己最真诚的想法;他们知道有很多发表意见的途径,但为了避开冲突和被起底的风险,宁愿不说,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来说。

受访的中学生习惯看别人的留言,却不想其他人看见自己最真诚的想法;他们知道有很多发表意见的途径,但为了避开冲突和被起底的风险,宁愿不说,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来说。谨言慎行,网上如是,日常生活如是。

受访的中学生习惯看别人的留言,却不想其他人看见自己最真诚的想法;他们知道有很多发表意见的途径,但为了避开冲突和被起底的风险,宁愿不说,或者用搞笑好玩的方式来说。谨言慎行,网上如是,日常生活如是。摄: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7-12-29

#朱顺慈#评论#媒体观察

夏日某天,收到彭麗君教授電郵,邀請我出席她發起的「香港與自由工作坊」。電郵第一段說: 「在眾多香港被公認的核心價值中,歸根究柢,很多香港人心底裏最珍視的可能還是自由。但自由非常難以被定義,自由永遠是相對的,也永遠受很多條件限制;自由有消極和積極之分,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也常有矛盾。尤其是在香港,在其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遊戲規則下,香港人所享有的自由充滿異化。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在如此擁擠的環境和劇烈的競爭下,香港人對自由依然有很強的堅持和執著。」

這題目涵蓋的範圍着實不小,我卻立刻想起過去五年,我從不同研究項目累積得來的一個相反印象──在相對來說仍然相當自由的社交媒體上,年輕人不見得願意實踐這種自由。

由2012年開始,我做了三個以香港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為此組織了十個焦點小組,跟五十多個訪問時介乎15至18歲的中學生面談,男女約各佔一半。除了本身的主題,每次都有一個專門討論媒體使用習慣的環節,這本來是作參考用的背景資料。不過,幾年下來,定期聽到年輕人談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包括喜歡的內容、讚好和分享的習慣、對留言的態度等,發現當中有些共通點和趨勢,反映他們怎樣理解和實踐社交媒體上的「言論自由」。我認為,這些取態跟媒介與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以及公民參與(civic participation)息息相關,值得關注和討論。

我從十次訪談內容,整理了五個主要觀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