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风物深度

异乡人——胡清心:一碗九龙城海派清真牛肉汤,带我重新认识“没文化”的香港

咖哩牛肉粉丝汤,包含着的不仅是一种乡愁,更是一段动荡的迁徙移民史,这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值得记忆的吉光片羽。

一碗咖哩牛肉粉丝汤,包含着的不仅是一种乡愁,更是一段动荡的迁徙移民史

一碗咖哩牛肉粉丝汤,包含着的不仅是一种乡愁,更是一段动荡的迁徙移民史图:Tsengly / 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胡清心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7-11-16

#异乡人

编者按:这是胡清心为端传媒所写的“异乡人”专栏的第3篇。前两篇分别为:《香港,我和你,在最美好的时间点相遇》《异议者的修炼,是坚持跟内心黑暗打仗》

来港陆生的老前辈,七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学就读的上海人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写道:“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由此可见,香港人没文化,或者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些刻板印象比想像中更源远流长。

我一直在思考,“文化沙漠”的香港这个概念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显而易见的,香港的主流文化,始终是以大众流行文化为主,无论是1980年代的Beyond,90年代的四大天王或者红遍千禧年前后的周星驰,都被归类于流行文化,而提起畅销中国大陆的香港文学作品,仍旧是金庸的武侠和亦舒的言情,总而言之,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

而另一方面,陈冠中以“半唐番”作为褒义形容香港独特的城市文化,虽然听来风情万种,迤逦无比,但在香港生活一年之后,我仿佛很快就探到了风光热闹的表面之下的真实土壤,那里确实如同沙漠一般,干枯而散乱。

港人以身处国际金融中心为傲,充满活力的中环更是象征,可我却发现那印在香港名片上的光鲜亮丽的景象,只是属于某一部分高收入人群而已,而大多数人都过着营营役役的生活,为着可以蜗居的斗室而劳碌至死;港人往往为自己城市的国际化自豪,殖民历史带来中西交汇的香港文化,每年更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外籍雇员、游客光顾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比如纽约、伦敦,应当有着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不同族裔和社群都有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空间,更应当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创意事业,为非主流或者亚文化的生活形式及创作提供舞台。但在香港,整个社会不仅是华人文化占据绝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更趋向单一,人生的目标不过是工作、投资、赚钱、买车、买楼、买名牌,只要不循规蹈矩走这一条路,都会被斥为不思进取,狭窄逼兀的空间让夹缝中的另类声音与少数派难以扎根成长;因为使用繁体字、家庭及社区中仍有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民俗,港人往往自认保留了被中共摧毁的中国传统文化,可我却发现无论教育水平高低,大多港人几乎很难写出一手流畅通顺更勿论词藻优美的书面中文,掌握文字方面的能力更比不上用“残体字”的陆生;而港人虽然言必及香港的廉政公署、法治昌明、言论自由,可就我观察大多数香港人的生活只不过是逛商场、吃饭、买名牌、看好莱坞(好莱坞)大片,对其他的事物和历史根本毫无兴趣。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