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异乡人──胡清心:异议者的修炼,是坚持跟内心黑暗打仗

从保守右倾,到激进左倾,再回到更坚定的保守右倾,是不少陆生不愿提起的心路历程。

2017年7月19日,支联会发起的纪念刘晓波公祭上,由“长毛”梁国雄所放的櫈子在海面飘浮,以作悼念。

2017年7月19日,支联会发起的纪念刘晓波公祭上,由“长毛”梁国雄所放的櫈子在海面飘浮,以作悼念。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7-08-04

#胡清心#评论#异乡人

在2008年来到香港之前,我不知道刘晓波是谁。

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赶上了计划经济的尾巴,又是在中国经济起步的世纪之交成长,更是同中国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我们没有90后小粉红对国家崇拜的狂热,也没有经历过六四那一代的叛逆与血性,丰裕的物质生活将我们宠坏,但仍向往着国界之外那更精彩而自由的世界。但我们生来便被调试在“政治冷感”的那一档,就像大多数的文科学生,我们抱怨政府,蔑视权威,但却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理据,就算那时 YouTube 还没有被墙,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式的,没有思想体系将其有机黏合,也缺乏空间进一步反思。因此,最后对政权的反感或疏离,都像是出自本能的一种隐约的私人情绪。

我总认为自己是天生反动的,文革也算了解,因为父母在那段时间吃过苦,而自小在基督教家庭教会成长,政权的凶险也是亲身经历,不过宗教自由等论辩无从说起,只是觉得这个政权和政党对我们充满敌意。可是,遇见那些头头是道为政权维护的人,辩着辩着反倒自觉理亏,好像自己对共产党的不满,只是出于私人恩怨。

然后,思考的深度就停留在这里。这些问题太难回答,而在公民身份和政治生活被刻意淡化的环境中,确实找不到足以让我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的框架。日常生活有太多琐碎与精彩充斥,对社会政治的思考就算一晃而过,也匆匆被束之高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