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经典重读:上帝不存在,我们会死去──萨特〈墙〉的自由意念

加缪对〈墙〉的评价也很高,甚至比萨特更为人熟知的作品《呕吐》更高。

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是著名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

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是著名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摄: Jean-Pierre BONNOTT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Sabrina Yeung

刊登于 2017-11-05

#读书时间#Sabrina Yeung#评论

提起法国哲学家、小说家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文学作品,很多人会立刻想起《呕吐》(La Nausée),因为这本书让萨特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拒绝接受此奖)。其实萨特还有另一部作品在法国也常被人提及的,那就是《墙》。《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五篇小说,分别是〈墙〉(Le Mur)、〈房间〉(La Chambre)、〈亲密〉(L’Intimité)、〈爱洛斯托拉特〉(Erostrate)和〈一个领袖的童年〉(L’Enfance d’un chef)。

其中,〈墙〉这篇小说首先于1937年8月刊登在《新法兰西评论》(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得奖者纪德(Gide)认为这是一篇大师之作。小说主题有点像雨果(Victor Hugo)的《一个死刑犯的最后一天》,不过〈墙〉就是三个死刑犯的最后一夜。也有人提出,〈墙〉与加缪《异乡人》的第二部分结构类似,两篇同样是死刑犯面对死亡,回忆过去,思考世界的荒诞,两篇也同样有一个神父来探望死刑犯等情节。而加缪对〈墙〉的评价也很高,甚至比萨特更为人熟知的作品《呕吐》更高。

〈墙〉的故事背景设在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1939),三个将被佛朗哥领导的西班牙长枪党于天明时枪决的人,等待死亡的前一晚的故事。从这样的背景设置,可见故事取材自现实的政治处境。故事中,三个被困在一家医院地下室等死的人中,主角/叙述者帕勃洛(Pablo)是唯一一个有生存机会的人──长枪党军官在枪决前对他说,只要他供出一个革命分子,即是他朋友的所在地,他就可以用他人的死亡来换取自己的性命。帕勃洛没有供出他的朋友,不是因为他觉得朋友间的道义、革命事业更需要他的朋友之类的崇高理想比个人生命更重要,而是他认为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比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他没有供出朋友。不过,在枪决前的最后时刻,他想跟命运开一个玩笑:他对军官说他的朋友就躲在某坟场内。另外两个人于天明被带出去枪决时,死亡并没有如预期般降临在帕勃洛身上。因为他的朋友知道帕勃洛被捕后,转移了藏身之处,新的地点刚好就是那个坟场。帕勃洛从没打算供出朋友,但就因为此等偶然,他开的玩笑成了现实。帕勃洛得知真相后,在生还者聚集的庭园里笑得哭了出来。

死亡玩笑

全篇小说的高潮所在是在最后一页,帕勃洛意欲向命运开一个玩笑,最后发现是命运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该如何理解帕勃洛的玩笑呢?有三个可能的解释。第一个与荒诞议题相关。萨特1943年写了一篇评论加缪《异乡人》的文章,他说:“荒诞的人(l’homme absurde)对其命定的死亡完全不负责任……所有一切都被允许,因为上帝不存在和我们会死去。”上帝不存在,那么人类就没有了最高、最绝对的道德标准来源;我们会死去,那么人类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践他的欲望。两个条件合在一起后,所有一切都被允许。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