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刘细良:香港政府广招年轻人?政治吸纳过时,统战效果成疑

今次中央政策组改组会否成为门面工夫,可以从两个政治指标看出端倪……

刘细良:中央政策组改组而成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将沦为空谈的官办青年智库,只会务虚地硏究那些“宏观”的跨部门议题,重要政策依然控制在局长、司长,以至行政长官手上,他们又怎会让这些年轻人干扰他们制订政策的权力呢?

刘细良:中央政策组改组而成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将沦为空谈的官办青年智库,只会务虚地硏究那些“宏观”的跨部门议题,重要政策依然控制在局长、司长,以至行政长官手上,他们又怎会让这些年轻人干扰他们制订政策的权力呢?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7-11-02

#评论#刘细良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提出改组中央政策组(中策组),变成“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并招聘20至30名有志参与政策研究的年轻人。政府已于各大报章刊登广告,公开招聘有关职位,月薪介乎3万至9.5万元不等,为非公务员合约,合约为期3年。这是自1990年代初港督卫奕信设立中央政策组后,第一次重大改革。

幕僚角色转变

当年卫奕信设立中策组,是为了增加总督的本地幕僚资源,应付立法局(立法会前身)引入直选后的新政治形势。中策组首席顾问的工作是扮演总督幕僚长,其他全职顾问各司其职,包括民意调查、焦点小组、形势硏判、《施政报告》等,是属于政治幕僚;之下再设有非全职顾问,部分功能是收风,也包含政治吸纳,将反对意见放在政府雷达之中,知己知彼。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上台后,是中策组的第一次改变,其政策硏究角色大大増加,以配合董政府大有为施政,也以此去制衡政务官集团,借助外力倡议董建华的大有为政策。下任特首曾荫权年代,则回复彭定康年代作为政治幕僚的角色,尤其着重传媒及舆论工作。

现任特首林郑月娥今次的改革,是废除了中策组作为核心幕僚的功能,改组为“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后,其性质变成青年统战机构。招募回来只有两年至五年政策硏究经验的年轻人,对政府具体公共政策的认知有限,既无法打入每个政策局的小王国,相信连政务官一关也过不了。这个新构思相信是对年轻人进行政治吸纳,尤其雨伞运动后,年轻人政治上分离意识抬头,对政府保守施政不满,苦无出路。北京希望全方位展开青年统战工作,林郑月娥便推出一连串措施,包括废中策组,改为官办青年硏究智库,推出自荐加入咨询委员会计划等。问题是这种源于殖民地的行政吸纳政治手段,今天还有政治作用吗?

官办青年智库难务实

香港的殖民地年代是独裁体制,六七暴动后为了加强官民沟通,一方面在地区加强地方行政,设立地区民政专员,另一方面强化咨询架构,吸纳社会精英,令殖民政府管治贴近民情,也提供决策的合法性。曾几何时,这种咨询式政治成为学者推崇的“香港模式”。但随着1991年立法局开始直选,政党政治抬头,市民对民主及民生施政的期望不断上升,咨询式假民主敌不过真普选,政党、传媒及立法会取代了咨询委员会。末代港督彭定康主政年代,官员被推上台前,同政客打民意战,立法局大小委员会成为主战场,重大政治交易也在议会进行,咨询委员会已成明日黄花,这些组织逐步沦为政党的政治酬庸,大家“分饼仔”,用以培训第二梯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