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东方之珠与太平洋遗珠──香港与菲律宾的音乐连结

菲律宾和香港的联系一直是那么的紧密。在这里要说的不是雇佣关系,而是流行音乐……

杜丽莎,香港菲律宾混血儿,香港资深实力派女歌手。六十年代起活跃于香港乐坛,代表作有《眉头不再猛皱》、《仍然记得𠮶一次》、《假如》等。杜丽莎亦为知名歌唱老师,许多香港歌手都出自其门。

杜丽莎,香港菲律宾混血儿,香港资深实力派女歌手。六十年代起活跃于香港乐坛,代表作有《眉头不再猛皱》、《仍然记得𠮶一次》、《假如》等。杜丽莎亦为知名歌唱老师,许多香港歌手都出自其门。摄:Imagine China

王洁莹

刊登于 2017-08-03

#王洁莹#文化观察#评论

香港的流行文化曾经一度冠绝亚洲,“东方之珠”的称号或多或少都包含了港产片、粤语流行曲和香港电视剧的辉煌岁月。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太平洋边上,也有另外一个小国,亦曾经以流行文化著名?这就是香港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菲律宾。说起菲律宾,香港人通常第一时间只会想到“菲佣”,而2010年香港旅行团在菲律宾马尼拉被挟持作为人质,最终导致八名港人丧生的惨剧,更令香港人对菲律宾的好感甚低。然而,菲律宾和香港的联系一直是那么的紧密。在这里要说的不是雇佣关系,而是流行音乐。

菲律宾音乐人的技艺

在中国音乐史上,1930年代的上海是音乐人的朝圣地,来自美国、菲律宾、白俄罗斯的乐手纷纷来到这个繁华大都会一试身手。高级大酒店和夜总会的舞池是霓裳鬓影,伴随着是西洋舞曲的亢奋、爵士大乐队(big band jazz) 的跃动、叮砰巷的悠扬(注一),和国语时代曲的呢喃(注二)。1937年,中日战争当中上海沦陷,夜夜笙歌只能在租界残喘。到了1949年,中国大陆改朝换代,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地位再也不保,所有这些 “时代的新声音”,被社会主义新中国贬为“靡靡之音”和“黄色音乐”(注三),转为落户香港。在政治动乱中,一路向南的难民里面,不乏菲律宾音乐人。他们带着在上海的余晖,在香港这个同样是海港城市的英国殖民地落地生根,直接地影响了香港流行音乐的面貌。

作为曾经的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一个世纪多以来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上也不例外。根据香港已故著名词人黄霑(本名黄湛森)的博士论文中的描述(注四),菲律宾乐人在美国流行文化的浸淫中,练就非凡的音乐演奏能力,特别是现场音乐演奏,包括:快速准确的视奏(sight reading)和即兴创作,以及华丽的乐器配器技巧(orchestrating)。早在20世纪初期,菲律宾乐人就被认为是美国爵士音乐的完美模仿者和继承者。来自亚洲不同地方的音乐猎头人甚至会在马尼拉的餐厅和酒吧寻觅理想的乐者,高薪聘请他们到日本、马来亚、台湾、香港,当然还有上海。在华洋混杂的大上海,这些异国音乐人带来了我们熟悉的、以 AABA 结构写成的流行歌式(注五)。这种新潮的曲式,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精准并带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伴奏编曲:通过不同乐器的配合去营造气氛,调动歌手和观众的情绪。这个西洋音乐的传统,在1930年代就被应用到国语流行曲。相比起当时在广州和香港的“处处粤曲声”(黄霑在博士论文中的描述),已经配备完整 AABA 结构和精彩编曲的上海国语流行曲自然就称为划时代的产物(注六)

作为曾经的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一直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上也不例外。在美国流行文化的浸淫中,菲律宾乐手练就非凡的音乐演奏能力,特别是现场音乐演奏和即兴创作,以及华丽的乐器配器技巧。早在20世纪初期,菲律宾乐人就被认为是美国爵士音乐的完美模仿者和继承者。图为菲律宾一个音乐会,一众菲律宾歌手在演唱。
作为曾经的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一直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上也不例外。在美国流行文化的浸淫中,菲律宾乐手练就非凡的音乐演奏能力,特别是现场音乐演奏和即兴创作,以及华丽的乐器配器技巧。早在20世纪初期,菲律宾乐人就被认为是美国爵士音乐的完美模仿者和继承者。图为菲律宾一个音乐会,一众菲律宾歌手在演唱。摄:Imagine China

六七十年代,菲律宾乐人活跃香港

“菲律宾有非常多的音乐家,就像一个音乐家工厂。”曾经在1960年代为顾嘉煇弹奏不少电影伴奏曲的菲籍钢琴家 Bading Tuason 在一个专访中娓娓道来,“在香港,收入更好,更安全——当然,要在这里经历和冒险的一切都吸引我来到这个地方”。 (注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