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杨松林:中国养老金入市,为何拖到2017年?

养老金入市成为2017年中国A股市场“最大利好”。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刊登于 2017-03-01

在市场趋冷的背景下,养老金入市成为为数不多的热点。
在市场趋冷的背景下,养老金入市成为为数不多的热点。

中国大陆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否合并的话题,近日成为金融行业的聚焦所在。与此同时,以“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恒大旗下“恒大人寿”被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保监)调查,以及宝能姚振华被禁入保险行业十年为标志,政府对相关行业的监管日趋严格。1月19日,沪深两市总成交额更是自开启“熔断机制”以来,首次跌破3000亿人民币,且逆回购利率持续高企,大盘缺乏反弹基础。新年后虽曾一度放量回升,但随后又缩量回调,呈现震荡态势,前景未明。

在资本监管收紧,市场阴晴不定的背景下,“养老金入市”成为为数不多的资本热点。据多家权威机构与媒体分析显示,目前,首批规模在百亿左右的基本养老金权益类组合已经启动了入市工作,这标志着作为中国社保“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正式“落地”。

事实上,从2016年11月到今年2月中旬,短短三个半月,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就任社保基金理事长,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机构推出,社保基金再开户,广西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第一次养老金管理组合招标……沿着这条路径,“养老金入市”已迅速落地,第二轮招标也已开始。

基于养老金有“保值增值”的确定性诉求,外界对于其提振市场信心颇为看好,这一消息也成为2017年中国A股市场的“最大利好”。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新股过热,延误战机

消息于市场的影响几何,关键要看时机。同一条消息,在不同时间点,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的。同理,理解“养老金入市”,要看其推出的时机。在上一篇发表在端传媒的文章中,我指出“养老金入市”已大致准备就绪,大约在年底前完成;而实际的入市,比预期推迟了两个多月,这和被延误的市场时机密不可分。

我们先来看监管层对于A股市场的预期,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认为:A股市场应该是“慢牛”,即“蓝筹股启动牛市,然后是成长股依据自身的题材轮番走高”。

换句话说,“蓝筹股控盘”,即用绩优且现金流稳定充足的股票,保证综合指数稳定;“成长股炒热题材”,即以健康经营且具备行业潜力的股票为资本热点题材,此乃“慢牛”的两个核心要点,缺一不可。

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养老金入市”为何推迟。这与2016年中,市场出现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险资”(保险资金)相关。按照政府思路,在经过2015年IPO(首次公开募股)停发后,新股不断增发,题材版块轮番炒热,将有助于市场健康发展。可问题在于,如果缺乏蓝筹股通过充足资本流动,实现有效护盘,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将引发新的市场泡沫,“慢牛”成“疯牛”,不符合监管预期。也因此,市场普遍预测,“养老金入市”会在去年年中开启,这一节点上,新股热度经过上半年后已经退潮,资金抄底进入正当其时。

可后来,市场发展超出很多人的预期,由于急于解决IPO“堰塞湖”问题,新股频发,许多次新股更是被不断炒热,2016年一年,有12家次新股相对发行价涨幅超过了1000%。这时候,养老金若从高位入市,控盘能力削弱,无法保证稳定高收益率,且管理费用较高,“变成”香港强积金模式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升。而此时在蓝筹股上,阻碍“养老金入市”的,就是刘士余抨击资产管理人变成了“扰乱市场的妖精们”。其批判对象,正是险资。

打压保险企业,机遇再现

近年来,随着市场放开,许多新型险企抓住机遇,通过资金成本较高的负债端获取保费收入,进入资金成本较低的投资端赚取高额利润,再反哺负债,取得了飞速发展。

险资偏重于蓝筹股,尤其强调“举牌”这一手法。“举牌”即从二级市场购入5%以上比例的股票,因根据规定,作为举牌方,能获得董事会提名资格,获得董事会席位之后,就能够将所持股权以权益法入帐,而后股价波动,不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由此,投资方等同于获得一笔稳定收益。保险企业在2012年之后位于中国“偿二代”保险监管体系下,对偿付能力和业绩表现有严格要求,因此“举牌”手法极具吸引力。

其中一例是安邦“举牌”中建,“举牌”之后,中建曾冲到最高11.45元的高位。

可是,市场的饼就这么大,新兴险资无论如何“为国护盘”,总归属于企业行为;而有人要控盘,有人就得出局。加上前海、恒大的投资行为确实过激,处罚在所难免。此时,保监会抛出对前海、恒大的顶格处罚,也就在意料之中。

回头再看,2016年12月上半月,可以说是未来两年最为关键的节点。12月3日,刘士余抛出“小妖精说”;同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罕见地评论“险资绕过监管套利是犯罪”;12月5日,前海人寿被罚; 12月9日,恒大人寿委托股票投资被暂停;12月13日,保监会专题会议,主席项俊波强调“保险也性保”。随后,A股市场开始趋冷,创业板领跌,大盘普降,交易量下跌,抄底时机才开始若隐若现。

结构震荡,价值回归

再看现在,新股发行“堰塞湖”仍十分严峻,前期过热的次新股题材和创业板,至今仍有足够下跌空间;而蓝筹股经12月后,普遍趋稳;养老金选择这一时机入市,也就不出意料之外。

考虑到“养老金”的特殊性,在入市的初期相对保守,规模有限,对于刺激股市意义可能暂时不大。至于未来,市场是“慢牛”还是“疯牛”,关键在于养老金的控盘能力,是否能成为“利好”,其实仍有极大变数。

(杨松林,多伦多大学研究助理,个人言论与所供职公司无关)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