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风物

奥威尔:在“老大哥”眼中,每个人都无所遁形

阅读每一条聊天记录,窃听每一条电话讯息——而你又是否知道,自己也只是网中另一尾小鱼。

特约撰稿人 刘冉

刊登于 2017-02-05

#Game ON

2017年4月12日,首都自由广场人群熙攘。人们或是悠闲地喝咖啡,或是匆忙挤上公交;从监视器的角度望去,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下午。然而这时,一声巨响传来,广场中心的纪念碑应声而倒!

这是一起造成数十人伤亡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不仅成功脱逃,还嚣张地留下了神秘的纸条,上面写着一首德国民歌的歌词:“思想是自由的”。

作为普通的“调查员”,你迅速投入了工作。在接下来五天里,从一个曾经在抗议活动中袭击警察的年轻朋克艺术家入手,发现了一系列可疑人物:一名主张保护隐私权的媒体伦理学教授和他一手建立的激进团体,一个表面上为《安全法案》摇旗呐喊、实则身为激进组织成员的专栏作家,一个患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和单亲妈妈,一个与所有人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神秘匿名黑客……在一个名为“奥威尔”系统的帮助下,你翻看他们的公开资料和警方案底,入侵他们的社交网络账户、医院病历、手机和电脑,实时监控他们的聊天和电话,将获得的信息上传系统。随着散落的信息碎片一一拼合,这些人的面目、关系与行踪也逐渐清晰。在他们之中,究竟谁才是恐怖袭击的幕后黑手,他/她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Orwell (奥维尔)


发行时间:2016年10月
类型:独立
制作公司:Osmotic Studios
平台:Windows,Mac OS

这不是一部好莱坞大片,而是由德国独立游戏工作室 Osmotic 开发的游戏《奥威尔》。游戏于去年10月在 Steam 平台发布,旋即获得媒体关注及2016年度 The Game Awards “年度影响力游戏”提名。工作室目前只有三名成员,《奥威尔》是他们的第一部作品。主创之一马克思(Daniel Marx)在接受 VICE 采访时说,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曝出的棱镜门是他们创作这款游戏的契机;游戏开发过程中,他们还对东德国家安全部(即臭名昭著的“史塔西”)进行了一些研究。当然,游戏最根本的灵感来源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毕竟,整个游戏以及其中的监控系统都以“奥威尔”来命名。

史塔西

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机构,通称“史塔西”(Stasi),来自德语“国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缩写,成立于1950年2月8日。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总部位于东柏林,在柏林的利希滕贝格区设有分局,而且其办事处和下属机构更是遍布整个柏林。“党的剑与盾”是史塔西的座右铭,而其中的“党”指的就是德国统一社会党。在民主德国政权存在的40年里,部长埃里希·梅尔克在位时间长达3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安全部部长。(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游戏设定中,一个被称为 The Nation 的国家于2012年通过了《安全法案》,允许以公共安全为名监控普通人。此后,政府秘密建立庞大的监控系统“奥威尔”,给每一个被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人建档,将触角伸向他们的私人生活,轻而易举地了解到连他们最亲近的人都可能不知道的信息。玩家扮演的正是“奥威尔”系统的一颗螺丝钉,负责利用的监控系统发现嫌疑人、建立档案、获得信息碎片并上传至奥威尔系统。

黄色信息说明和已提取的其他信息有矛盾。
黄色信息说明和已提取的其他信息有矛盾。游戏截图

发现信息碎片是游戏的核心。一旦信息被上传,就不可能再撤回;有时信息之间还会出现矛盾,而你需要从细节中判断真相。更重要的是,系统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很可能与你不同。

主创之一丹尼尔指出,对信息的诠释是游戏的重要组成,但有时我们很难通过数字信息来了解一个人:“数据与其背后的人会发生断裂。”在游戏中,你也将体会到“断章取义”可能造成的后果:当你发现嫌疑人在吃抗焦虑药物,系统会认为这意味着她“精神不稳定”,因此可能造成危险;而嫌疑人几年前在网志中的抱怨,也可能被系统用来指控他“反政府”。

在这五个章节中,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嫌疑人的命运,并最终导向不同的游戏结局:你可能帮助警方将恐怖袭击嫌疑人抓捕归案,也可能让他们成功逃脱;你可能被反对组织说服,将“奥威尔”系统的存在公之于众,也可能因一步走错而自己身陷囹圄。

监控镜头里的自由广场
监控镜头里的自由广场。游戏截图

另一名主创梅拉妮·泰勒(Melanie Taylor)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传递明确的信息,而是提出问题,让人们同时思考隐私、监控和公众安全,“我们越是安全,就享有越少隐私;反过来,我们越是自由,就越需要为安全提心吊胆。”

也许正因如此,在游戏前半段,出于对个人隐私与公众安全之间的平衡,玩家得到的是较为暧昧的信息。游戏始于一场造成严重伤亡的恐怖袭击,而玩家在入侵嫌疑人及其亲朋好友私生活的同时,也确实有机会阻止下一场袭击发生。当玩家成功判断出下一场袭击的地点,拯救了无辜者的生命,也许心底会雀跃起来,从而更加卖力。

而随着故事进展,制作者成功地激发了玩家心底的不安:因服役时的悲惨经历而患上 PTSD 的单亲妈妈可能因为你的误判而一命呜呼;一直与你合作的信息审查员可能被黑客曝光个人隐私,随后彻底消失;当你肆无忌惮地翻看嫌疑人的手机和电脑文件,也许会隐隐对自己的私人信息产生疑虑……当终于抵达最后一章,你将在系统与自由之间做出抉择。

事实上,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最后屏幕上都会出现你自己的档案:你不得不提取媒体报导中关于自己的信息,上传至系统,将自己的隐私和命运交付给其他同你一样的调查员。这是游戏的最后一幕,也是制作者最终想要发出的警告:在老大哥的监视下,无人幸免。

你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入侵私人电子终端。
你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窥探个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中没有种族的存在——所有人物都是白人;也没有提及任何宗教。因此,这个架空的国度中,矛盾二元。毕竟,现实中的监控与种族和宗教密不可分,而由于并不鲜见的种族归纳(Racial Profiling),穆斯林和黑人等少数族裔的个人隐私所遭受的侵犯向来比更白人严重。在一个以监控为主题的游戏中,这些重要元素的缺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此外,游戏时间并不长,大约只需3小时就可以通关一遍。游戏性也不算很强,灵活度较为有限,玩家很多时候被剧情推着走。与其说是一部游戏,倒不如说它更像是视觉冒险小说。对于监控系统的反思,很多时候也是通过激进组织成员之口,甚至直接与玩家对话来推进。正因如此,说教色彩略显强烈。不过瑕不掩瑜,这部独立游戏仍然是一部让人冒冷汗的优秀作品。

《奥威尔》(Orwell)游戏海报。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以集权、监控与反乌托邦为主题的游戏;与扮演英雄角色的游戏不同,此类游戏邀请玩家扮演统治系统中的一枚棋子,只是有些会在后期给出反抗系统的选项。与这些游戏相比,《奥威尔》的特点在于更加强调数字监控对于普通人造成的影响:嫌疑人可能仅仅因为选修过思想激进的教授的课,或是在网志上妄议了几句朝纲,或是与其他嫌疑人在钓鱼俱乐部里合了张影,就进入监控名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每一个电话和每一句聊天记录都已经暴露在陌生的“调查员”眼前,更被地图定位 App 出卖了每一步行踪。

丹尼尔表示,游戏“想要警告人们对自己的信息应该更加小心”。自从斯诺登揭发棱镜计划以来,我们对于个人隐私受到的威胁已有所知悉,却未必知晓数字监控对于个人生活的渗透程度。玩过《奥威尔》之后,你将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在老大哥的眼中,每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无所遁形。

棱镜计划

棱镜计划(英语: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根据报导,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讯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