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脱北”外交官太永浩:朝鲜绝不会放弃发展核武 金正恩倒台指日可待

刊登于 2017-01-26

太永浩在韩国举行记者会指,朝鲜不会放弃发展核武。
1月25日,太永浩在韩国举行记者会。

1月25日,于去年8月叛逃韩国的前朝鲜驻英国公使太永浩(Thae Yong-ho)召开记者会,呼吁国际社会阻止朝鲜继续发展核武,又谈及朝鲜人民对政权的看法,称金正恩政权倒台“指日可待”。

太永浩形容朝鲜领袖金正恩为“心狠手辣的暴君”,假如他感到权力或生命受到威胁,相信将孤注一掷,制造最大程度灾难,甚至不惜对美国发动核武攻击。

但太永浩强调,朝鲜目前尚未具备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的能力。他警告,无论美国取消在东北亚的军事演习,还是放宽对朝鲜的制裁措施,都绝不可能换取朝鲜政府暂停核武、导弹试验,相反只会助长朝鲜继续发展核武。太永浩警告,“化解朝鲜半岛核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金正恩政权”,并呼吁西方国家不要低估金正恩作恶的能力。

自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太永浩曾先后出席记者座谈会、接受韩联社专访等,期间断言“就算给朝鲜政府1万亿、甚至10万亿美元,朝鲜也不会放弃发展核武”,并称假如向美国政府介绍朝鲜开发核武的真正意图,能协助美方制订合理、准确的对朝鲜政策,他愿意随时访美。

金正恩很清楚,核武是他继续掌权的唯一保障。如果他相信自己的政权和金氏王朝面临覆灭,他会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

叛逃韩国的前朝鲜驻英国公使太永浩

1月25日的记者会上,太永浩又谈及朝鲜政权目前的“民望”。他指出,随着科技发展,朝鲜政府对资讯管制愈来愈束手无策,朝鲜民众较过往能接收到更多的外界资讯,对金正恩统治的不满也随之增加:“低层民众对政权的异议、批评,直到近年还是不可思议的,但眼下已变得愈来愈频繁。”

华尔街日报就引述专家指出,朝鲜民众今天透过走私电脑光碟及手机,已能轻易收看韩国电视剧、新闻报导等等。

太永浩又透露,在精英阶层当中,甚至开始有人敢于违抗金正恩的命令。太永浩批评,当今的朝鲜体制完全没有真正的共产主义可言,而精英阶层眼看柬埔寨、越南、前苏联(今俄罗斯)等纷纷拥抱经济及社会改革,对朝鲜的发展则更感不安。

太永浩是继1997年“脱北”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前议长黄长烨之后,向韩国投诚的最高级朝鲜官员。但太永浩相信,除了他本人以外,尚有更多驻欧洲的朝鲜外交官正伺机叛逃。他又预言,随着朝鲜人民对政权日益不满,金氏王朝始终会有倒台的一天:“我们要为朝鲜添油,并让朝鲜人民自行点起火头。”

我浪费了生命中头50年时光,现在是行动的时候。

现年54岁的太永浩表示

太永浩又忆述自己的叛逃过程,形容那经过漫长的部署。“当金正恩初掌权力时,我曾经抱有希望,相信他会作出理性、合理的决定,做出一些政策改变,挽救朝鲜于贫苦之中,带领朝鲜走向现代化。”但太永浩表示,他和不少同僚及后所见的,是金正恩坚持走上其父亲金正日、祖父金日成的旧路:“当我看到他不问情由地清洗异己时,我很快就掉进了绝望之中。”

太永浩指,在驻英国大使馆工作时,他的两名儿子也在伦敦上学,不时会向他问及朝鲜的状况,包括为何他们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自由浏览互联网、为何朝鲜政府不经审讯就能处决官员等等。太永浩又提到,当他们一家离开朝鲜大使馆展开逃亡后,两名儿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后能否玩电子游戏、能否看任何他们喜欢的电影;太永浩回答称:“是的,当然可以。你们现在自由了,你们不再是奴隶。”

不过,太永浩表示随着他叛逃韩国,仍在家乡的亲戚相信已被关进劳改营、正遭受迫害,这令他感到非常抱歉和悲伤,但同时也坚定了他反抗朝鲜政权的意志,期望在朝鲜政权倒台后,能与亲戚再次见面、当面致歉。

1414
据韩国统一部于今年1月3日公布的数据,2016年逃离朝鲜、投诚韩国的人数为1414人。而截至2016年年底,韩国境内的“脱北者”人数为30208人。

声音

虽然我不得不为金家王朝服务,但从未做过什么坏事。因为在西方法治社会,做坏事很难逃避惩处;朝鲜驻英国大使馆所做过唯一的违规事情,大概是逃避缴付伦敦交通堵塞费,欠账金额约为10万英镑。

太永浩

金正哲(金正日次子)对政治没有兴趣,他唯一喜爱的是音乐,他只钟情 Eric Clapton。假如他是个平凡人的话,我肯定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吉他手。

被问及一旦金正恩下台,其弟弟金正哲会否执掌政权,太永浩如此回应

黄长烨

朝鲜思想家,以其对“主体思想”的理论化而闻名,曾任最高人民会议议长,朝鲜劳动党书记与金日成综合大学校长,却也是史上最高级别的“脱北”官员。1997年2月,黄长烨走进韩国驻北京大使馆要求政治庇护,及后逃亡到韩国,并加入反金日成主义的组织,主张推翻金正日政权,反对前韩国总统卢武铉的“阳光政策”、美国对朝鲜在六方会谈上的绥靖政策等。由于他的“脱北”行为,其妻子和长女自杀,其余家人则被送往劳改营。2010年10月10日,他病逝于家中,终年88岁。(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华尔街日报卫报now 新闻韩联社BBC 中文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