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河套科技园

李劲华:深港合办科技园,深圳得益,香港又如何?

事实上,深圳能帮助香港科技产业的地方甚少,所以两地支持河套科技园的人,无论如何搅尽脑汁,都只停留流于口号式的“共赢”概念。

刊登于 2017-01-19

#河套科技园#香港#深圳

编按:香港与深圳两地政府早前签署备忘录,决定在两地边境落马洲河套区合作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共同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不过,两地是否真的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如果可以的话,具体又如何做呢?《端传媒》邀请了两位创科产业关注者,分别从香港和深圳的角度,探讨一下两地合作的意义。

此篇作者李劲华,是香港科创公司创办人,也是浸会大学客席讲师。另一篇请见《金心异:深港合办科技园,能否助香港解决产业困境?》。

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在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香港与深圳政府早前签署备忘录,落实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引起社会广泛回响。我由2011起年开始于马料水科学园区上班,至今踏入七年,这几年间见证着香港创新科技业界的变迁,亦置身科技创业热潮的中心,因此对于河套区的发展有一些感想。

香港科技园,辖下除了马料水的科学园区,其实还包括位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以及大埔、将军澳、元朗三个工业邨。一般大众所认知的“科学园”,是指马料水22公顷的科学园区,2016年有580间科技企业在此营运,当中包括231间由科学园培育资助的创科公司。现时科学园的使用率达九成以上,的确有需要提供更多土地促进本地创科公司发展。

政府最近的有关公布,都将“土地面积为整个科学园的四倍”作为卖点,其计算方法,是比较白石角科学园的22公顷和河套区的约88公顷土地面积。但根据规划署2015年2月刊登的技术报告,其中建议发展蓝图的最后定稿列明,“高新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用途”的用地面积只有 8.6公顷,大约是马料水科学园的39%,其他用地主要供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现在规划署推翻了多年的公众咨询结果、研究报告及发展蓝图,以所谓灵活分配推倒从来,实际上究竟如可分配,完全无迹可寻。那么原定占最多用地的“高等教育枢纽”,现在何去何从?

马料水科学园第四期被放弃发展

不能否认,全世界和硬件有关或劳工密集的科技产业,或多或少都需要依赖中国大陆的工厂及技工。所以邻近中国大陆,确实是香港的地理优势。但邻近的定义,却未必一定“越近越好”,以马料水科学园为例,其位置既能轻松快捷地到达香港各个商业区,亦可直达罗湖和落马洲,本来就是一个融合中港科研人材的理想地点,亦方便需要经常往返大陆的香港企业。

然而,政府无视大量反对声音,于2014年将原本用作兴建科学园第四期的白石角8公顷用地,申请改划为住宅用地,用以兴建中密度住宅,间接令科学园使用率达至饱和。既然政府有心发展本地创新科技,为什么要舍近取远,放弃发展科学园第四期,而选择于在河套区兴建另一个科学园?

凭常理推断,只能用以下理由解释:第一,将白石角的土地批予发展商兴建中密度豪宅,能为库房带来收入;第二,河套区比马料水科学园更接近深圳,能够进一步促进两地合作。

第一点毋用多说,牺牲科学园的长远发展而获得短期回报,无疑是杀鸡取卵。日后在原科学园第四期土地上建成的豪宅,与科学园的地标“金蛋”(高锟会议中心)并立于白石角海滨,画面应该会相当讽刺。

两地如何合作发展,虚无飘渺

第二点,从好的方面看,河套区与深圳不过一河之隔,地理上能为国内居民带来方便,若日后提供简便的出入境手续,将能吸引国内企业来港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至于是否能够方便港人,我则有所保留,因为从市区到达深圳河边,其实已经和平日到访深圳相差不远,带来的方便未必如所想的大。

有说河套区能促进中港合作,但现时政府在有关河套区发展的报告及新闻发布,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虚无飘渺的模糊概念,例如“在创科事业上互利共赢”、“为两地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等等,但到底实际上如何“发展”、怎样“合作”,暂时均没有详细资料。唯一已知的具体政策,就是为“双方认可的深方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措施。

现在深圳确认河套区的业权属于香港,河套区基建亦顺理成章由香港政府出资。因河套区将会由港深两地共同发展,所以可以预期有深圳企业参与当中的发展项目。在“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原则下,日后深圳亦能分享“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所带来的利益。若果一个合作项目的目标是双方共赢,深圳方面在发展河套区所得到的好处实在非常明显,但香港在这个合作中得到的回报,是否大于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其他相关的付出?

科技园助港企打入中国市场?

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地域的界限,发展创新科技并不一定需要被规限在某一个地区。香港一直趋之若鹜的硅谷,是一整个创新企业生态系统,当中包括政府政策、大学培训、风险投资、创业文化等等,经过长年累月发展而成,并不是靠土地供应就能够复制成功。

或者有人会认为,以河套区为起点,加强中港融合,有助香港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香港的优势,在于制度健全、资讯流通、思想开放,所以香港人一般都具有较全面的国际视野,容易与全世界各地接轨。香港人与大部分西方国家合作,并不需要刻意参加“美国国情班”或“英国国情班”,也熟悉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但中国大陆的国情,却并非一般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能够掌握,香港企业在国内坚持规范化而拒绝走灰色地带,往往会“水土不服”,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后,似乎亦不会有所改变。

事实上,深圳能帮助香港科技产业的地方甚少,所以港深两地支持发展河套科技园的人士,无论如何搅尽脑汁,都只停留流于口号式的“共赢”概念。但要数香港如何能够帮助深圳,却是非常明显。

香港对深圳的重要性何在?

首先,与香港比较,深圳在国际上的形象,仍落后于香港,所以不少深圳及国内企业,都会用尽办法与香港联系,期望以“香港公司”的身份,建立专业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其次,深圳人普遍而言较香港人缺乏国际视野,所以无论是招聘香港人才,还是借河套区为窗口,助深圳人入读香港大专院校,都对深圳有极大帮助。最后,香港是一个制度健全的法治社会,成为“香港企业”,可以加强消费者信心,亦有利减低因政治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但反过来说,香港地理环境所限,早已没有发展工业的条件。所谓“再工业化”,也只是流于口号式的概念。就算深圳企业来港设厂,亦没足够和合适的土地和足够的工人可以提供,在薪酬和技术上更没有优势。同样地,假设香港想帮助深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深圳给予香港一系列的优待,深圳也难以想到出任何理由接受建议,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深圳根本未有合适的人才和配套,也没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促进中西交流”对香港更重要

这十年间由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掀起的科技浪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亦孕育出无数伟大及有创意的新企业。一个好用的手机程序,没人会计较究竟是由哪个地方的公司开发,而开发者亦无法预计用户会来自世界哪一角落。当全人类都经智能手机连结起来,世界已经不分香港、台湾、中国、欧洲、美国。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电脑,全个世界都是市场。

香港既然以“超级联系人”自居,除了能为中国企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使其进一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之外,亦不能忘记要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企业来港投资。对于香港,“促进中西交流”的使命,远比“促进中港融合”更重要,目光更远大。所以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不应该只惠及国内企业,亦需积极研究如何引进外资,成为连结中西方两套不同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枢纽,发挥香港独特环境的最大价值。

(李劲华,智能手机软件开发商Innopage创办人、选举委员会(资讯科技界)委员、浸会大学客席讲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