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里约奥运

艾迪:港人的中国女排情结,会否步向式微?

8月6日晚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首战不敌荷兰,很多香港网民嘲讽中国女排,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刊登于 2016-08-09

#巴西#奥运#2016里约奥运

2016年7月10日,中国女排在泰国曼谷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向观众挥手。
2016年7月10日,中国女排在泰国曼谷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向观众挥手。

又到奥运,八月的这两个星期势必牵起体育热潮,其中郎平领衔的中国女子排球队(女排)是最受关注的队伍之一。不少港人都有中国女排情意结,准时在奥运召唤出来,老老实实地守在电视前为其欢呼呐喊。然而近年中港关系复杂,单一香港认同急速上升,这种情意结恐怕会逐渐式微,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港人不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支持中国女排。

在前途焦虑中为中国女排呐喊

港人自郎平时代开始关注中国女排,1980年代的中国女排是大陆人民津津乐道的集体回忆,亦深深扎根在很多香港市民心中,埋下女排情意结。

1983年,红磡体育馆(红馆)落成,紧随而来的女排“超霸杯”把世界之巅的中国女排带到香港观众面前,引起港人疯狂。随后一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更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

那是香港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转播奥运赛事。决赛中美大战的早晨,全城陷入疯狂,的士司机都停下来去看电视,街上的电器店挤满了人,公共屋邨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落。据当时的收视调查,大概有二百二十五万港人收看了这场比赛。其时港人已把大陆人看成不同的成员类别(membership category),但这场“历史的现场直播”令“有家无国”的港人同呼同吸,共同塑造出一种香港本土的集体民族认同感。

“我不会忘记,1984年的夏天,我们一班同学在屋邨逃过暑假温习班,到同学家里,但实情是围在一起看女排决赛。当中国女排胜出,整个屋邨都回响著自发的欢呼声。我想,香港人在此之前,从没有这样认同过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文化评论人李照兴曾在专栏这样回顾当年的经历。

那个年头,后文革时代的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渐渐走上国际舞台,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成绩斐然。与此同时,中英谈判如火如荼,香港人被排斥在外,无法“自决”前途,一度引起恐慌。此时女排展现的灵巧、沉实和拼劲,让带著希望和焦虑心情的香港人,突然召唤出一种无可名状的爱国情感,客观上大大增强了港人对北京政府的认同。

跨代遗传——球评与电视效应

这份女排情意结自始埋在港人心中,更跨代遗传到年轻一代。尽管1990年代中国女排经历新老交替,有所滑落,但在失望与期望之间,香港球迷对中国女排还是比较宽容,大概更凸显了香港人忠于中国女排的程度。很多没有经历女排黄金一代的港人,同样为中国女排著迷,当中亦离不开电视效应。

“香港的免费电视台很少有顶级的体育赛事直播,当年基本只有 NBA 和每年一度的香港站女排比赛。那时又没其他娱乐活动,周末 family day 全家人就围著一起看电视。有一天下午,我无意看到有女排比赛,在旁述的推动下,发现女排的趣味,慢慢喜欢中国女排。”友人胡家晋是“八十后”,是看中国女排超过二十年的球迷,他的女排情意结“启蒙”于小学时期听到的那把声情并茂的旁述声音。

那把声音,来自无人不识的雷 sir(雷礼义先生)。三十多年过去,今年里约奥运仍是他在大台(无线电视)旁述女排比赛。“如果没有雷 sir 的评述,很多人都未必有排球情意结。大家都是听著他‘讲波’长大的。”胡家晋认为雷 sir 的粤语评述充满激情,自成风格(比如自创了食“叉烧”(Chance,机会)等形象化的排球用语),让不谙排球的普通人在浓烈的气氛中学到排球的技术和战术,享受排球的乐趣。

“众所周知他偏帮中国女排,也非常熟悉中国女排的资料。小时候国族意识不强,经他‘肉紧’(紧张)的旁述,自然对中国女排有亲切感。当时中国女排只是二线,身体条件又‘输在起跑线’上,不及欧美球队那么高大,格外盼望她们创造奇迹。”胡家晋说。

即使1990年代女排低迷,仍有很多像胡家晋 一样的香港球迷守在电视机前呐喊助威,好些球迷更不离不弃到机场接机、去红馆给女排打气。

再国族化工程

这种情意结在回归后(尤其是2003年后)伴随著官方的“再国族化”的文化教育工程而有增无减。那些年港人的民族认同一度非常高涨,女排大奖赛的观众席就是爱国意识的展现场与角力场。

香港诗人吕永佳是俄罗斯女排球迷,他对我说,有一次他到“红馆”支持球队,竟遭人骂为汉奸。“那是2006年的事。只是很奇怪为何中国女排落场时,香港会有一些人突然爱国。”这种“忽然爱国”大抵是那几年很多港人的真实状态。2003年“七一大游行”后,中央加强对港介入的同时,大力宣扬中国软实力。从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利伟访港,奥运金牌健儿来港表演, 到2008年北京奥运,媒体都推波助澜,牵起“爱国热”。女排比赛看台上的“汉奸论”,不过是爱国“非理性”一面的折射。

随著京奥的落幕,香港人的民族认同回复到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吕永佳发现,“近几年在红馆播起国歌的时候,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明显减退。香港的球迷愈来愈懂得互相尊重。相信汉奸言论是会愈来愈少。”

从忽然爱国到爱国有罪

今年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重燃夺金希望,很多香港排球迷对中国女排的热度有所上升。但排球迷外,却是另一面景象。

近几年本土主义崛起,中港矛盾层出不穷,港人不断感到“政治中国”的压迫,民调反映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屡创新低,中国运动员对香港观众的吸引力自然急剧下降。网络各种“反陆抗中”的言论纷纷涌现,连港人一向喜欢的中国女排也不例外。

过往在社交网站支持中国女排是可以“呃like”(骗赞)的事,现在支持中国女排却可能“政治不正确”。8月6日晚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首战不敌荷兰,网络民意(相关新闻的留言评论)就看到很多香港网民“有请小凤姐”(香港网民看见不幸事情而觉得值得庆祝的潮流用语,带有幸灾落祸的意味),嘲讽中国女排,这在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这种情绪夹杂著对过往香港社会(尤其是电视媒体)盲目支持中国队的反感。香港人渐渐懂得,媒体借“体育中国”悉心培植民族主义,是“恶毒”的国民教育。于是这届奥运港人开始抨击无线电视体育主持(如雷sir)太过偏帮中国队,看不到其他队伍的优劣,又不太尊重其他国家的运动员。

另一方面,对很多港人来说,中国女排甚至其他中国运动员如今只是一个代表“天朝中国”的符号。而在网络世界的逻辑里,本土是潮流,任何“中国符号”和中国民族认同(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体育(女排))都可被标签为“大中华胶”,成为老土、守旧的标志,必须除之而后快。无论是饱受争议的的孙杨,还是形象正面的中国女排,都难逃被香港网民奚落的命运。与此相对的是,今届港人对本土运动员的关注前所未见。无论胜败,他们都会获得港人的一片赞扬。8月8日晚,无线电视把香港乒乓球手李皓晴的直播让位予中国女排,又在网上引起一番争议。在有限的直播时段内,迟钝的电视媒体若是在“本土”与“中国”间站错边,随时就成为众矢之的。

把政治与体育拉开一点距离

体育从来都与身份与政治纠缠不分。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国家队”曾经是宣扬大中华民族主义的好载体,令港人非常受落。今日中国民族主义仍然高涨,甚至超越以往,但讽刺的是,昔日这套宣传方法不单已对港人失效,国家队更成为港人抗衡国族主义的攻击对象。

不管怎样,中国女排姑娘和其他运动员大多都只是民族主义对垒下的无辜靶子,她们的技艺、努力与真情,还是值得尊敬的。大概对“本土”与“爱国”都留点距离,我们才容纳到欣赏的空间。

“把运动和政治分开是好的。”吕永佳最后跟我这样说。在现在的时势,这个美好的期许可能吗?

(艾迪,自由撰稿人,关注中港议题)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