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为建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迁徙近万人

刊登于 2016-02-19

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建造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摄:ChinaFotoPress/Getty
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建造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由中国制造、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下称“FAST”)将在今年9月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国官媒新华社16日披露,其所在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也即将开始对周边5公里的2029户的9110人进行整体搬迁。新华社解释搬迁理由是“为创造良好的电磁波环境”,所有搬迁工作都要在9月之前完成。

为更好地保护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创造良好的电磁波环境,贵州省今年将对其核心区内的近万人实施整体搬迁。

新华社,2月16日

FAST 拥有4500块反射面板,接收面积有30个足球场大,外号“天眼”。FAST 一旦建成,将超过“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口径305米的美国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建成后的 FAST 将被用来感知微弱的无线电波、氢和脉冲星等,寻找宇宙起源和天体进化的线索,甚至外星生命的信息。

建造 FAST 耗资12亿人民币(合1.8亿美元)。此外,中国地方政府也将为 FAST 所引致的大规模搬迁支付安置费用。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决定,将给予每名搬迁居民1.2万元(合1840美元)的补助;若是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则将由贵州省民宗委额外补助每户1万元(合1534美元)。贵州省正在平塘县克度镇老岩脚村等4处建设安置房,供搬迁居民暂住。

除资金成本外,中国为建造 FAST 也付出了漫长的时间成本。FAST 的选址工作自1994年就已经开始,直到2007年项目才获批,2011年开始动工。最终选择的这块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属于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天然向中央凹陷,且远离城市,无线电环境好。金融时报指,中国在 FAST 项目上的巨大投入展现了日益增强的科技雄心。

FAST 并不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天文望远镜。中国曾于2008年在河北兴隆森林中建成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LAMOST,2010年更名为“郭守敬望远镜”),并于2015年4月在新疆启动了“110米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国还曾表示,希望2020年能建成永久的环地球空间站,2025年左右让宇航员能登陆月球。

这也并非中国第一次因大型工程建设而要求当地居民大规模搬迁。三峡工程自实施以来,官方公布约有120万居民被迫搬迁;南水北调工程中一系列大坝的建设,也造成了近40万居民迁徙。

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指,FAST 探查的天空面积将是阿雷西博的两倍多,精确度将达到阿雷西博的3至5倍。

声音

射电望远镜只是对外的说法,这个机构真正的身份是“第三红岸基地”(编注:红岸基地出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表面上是一个国防科研基地,实际上在进行与外星人接触的工作,其中的红岸系统表面上只是对卫星和空间站攻击的武器,实际上在不断向外星文明发送接触信号。)。

中国网友

FAST 能从宇宙的今天看到很远的地方去,有助揭开宇宙起源之谜,甚至是“地外文明”。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

归根结底,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本性,就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它(FAST)将带领我们进入更广阔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

射电望远镜

主要接收天体射电波段辐射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外型差别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央斯基(Karl Jansky)用天线阵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随后美国人格罗特·雷伯(Grote Reber)在自家的后院建造了一架口径9.5米的天线,并在1939年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并且根据观测结果绘制了第一张射电天图。射电天文学从此诞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线是世界上第一架专门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新华社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