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2015十大科技新闻,记录人类进步的足迹

刊登于 2016-01-01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摄 : Claudio Bresciani/REUTERS/TT News Agency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简体中文版《环球科学》与中国科普网站果壳网分别评出2015年十大科技新闻。端闻经过整理,带您回顾过去一年人类科技发展和探索突破的精彩瞬间。

宇宙永恒的奥秘在于我们竟然能理解它(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名言

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

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太空船于7月14日历史性地飞越冥王星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确定了这艘飞船的下一个潜在目的地——一颗名为 2014 MU69 的小型柯伊伯带(Kuiper Belt)天体,它位于冥王星以外16亿公里远的轨道。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外侧的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圆盘状区域,该处的天体被太阳加热的程度非常微弱,被认为代表了外太阳系在46亿年前出生时完好保存的冻结样本。(端闻: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后前往太阳系边缘

与地球最相像的行星被发现

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离寻找到“另一个地球”又近了一步。NASA 于7月24日凌晨宣布确认了一颗名为“开普勒452b”的行星,并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它距离地球1400光年(即光速行走1400年的距离),绕着一颗比太阳质量多4%、亮度高20%、年龄大15亿年的恒星运转,与恒星的距离跟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相同。开普勒452b 的直径比地球大60%,是岩石星球的可能性很高,它还有可能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水。尽管开普勒452b 不是唯一的宜居行星,其“地球相似指数”也并非最高,但考虑恒星相似度的话,科学家认为它确实可以被称为“另一个地球”。(端闻:NASA 发现人类新家园?

人类知道了宇宙的“死亡”速度

广为科学界所接受的大爆炸理论告诉人们,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而天文学家今年得知了它“死去”的速度。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 Simon Driver 教授于8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提出了一项发现,通过分析20万个恒星系,测量出它们产生的光和热只有20亿年前的一半,并且还在持续下降中。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中邻近区域能量所进行的最精确、最详尽和涵盖范围最广的一次观测。(端闻:能量比20亿年前减半,宇宙走向终结?

人类新的祖先被发现

约翰内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古人类学家伯格(Lee R. Berger)于9月宣布,经过2年研究,他率领的60人团队在一个距地面30米的洞穴发掘了大批类人类生物化石。他们将这个新发现的人种命名为纳莱蒂人(Homo naledi)。在南非当地的北索托语中,纳莱蒂表示星星。伯格称,纳莱蒂人和我们的关系可能没那么密切,但拥有的认知能力基本和人类相同。(端闻:人类祖先?南非发现新人种化石

火星上存在液态水被证实

9月28日,NASA 召开发布会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多年以来,人们被告知火星表面有类似河床的地质痕迹,说明远古时期曾有水流过;我们也知道了火星上存在冰冻圈(Cryosphere)和永冻土层(Permafrost)。但是如果真的找到了液态水,这将不仅对天文学,乃至对人类都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端闻:NASA 宣布火星上存在液态水

首位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华人得主诞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卡罗琳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率先出炉,委员会将大奖颁发给对寄生虫疾病新疗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率先提出用乙醚提出青蒿素,对后来发现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和深入研究起到了重大影响。(端闻:屠呦呦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医学奖中国人

量子力学“超距作用”首次得到严格检验

在量子力学理论中,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效应问题“纠缠”了物理学家们几十年,至今也没人能弄清背后的机制。这一效应描述了一个亚原子粒子(比原子更小的诸如电子、中子、光子等粒子)的状态可以“瞬间”对另外一个亚原子粒子的状态产生影响的现象,无论它们相距多远。10月21日,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以及西班牙和英国的科学家们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提供了新的关于量子纠缠效应确实存在的实验证明,并宣称此前实验中最重要的“漏洞”已经得到修补。(端闻: 量子纠缠快过光速,瞬间移动成为可能

转基因三文鱼美国获批上市

11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其官网宣布,由 AquaBounty 科技公司培育的 “AquAdvantage” 转基因三文鱼安全无害,可供人类食用。这是全球第一例获准供人类食用的基因改造动物。AquAdvantage 转基因三文鱼早在二十余年前便被科学家培育出来,直到2010年才获得 FDA 认定“安全无害”,又经过5年之后才获准食用。它是一种转入了太平洋奇努克(Chinook)三文鱼基因的大西洋三文鱼,这种基因使它可以生长得更快。(端闻:美国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可供食用遭抗议

基因编辑技术引争议,全球科学家开会讨论

全球基因领域顶尖学者于美国时间12月1日聚首华盛顿,召开历史性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及英国皇家学会联合召集,20多国学者参加,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引发的安全、法律和伦理等问题。今年4月,中国中山大学学者黄军就用 Crispr-Cas9 技术修饰人类三原核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时,曾引发激烈讨论。(端闻:全球基因科学家召开峰会,讨论“定制婴儿”等伦理问题

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经过谈判,于12月12日通过历史性的《巴黎协议》,195个与会国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工业化前至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端闻: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减排协议

《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的一本科普杂志,始于1845年8月28日,起先是每周出版,后改为每月出版;它为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科学美国人》在2005年12月时每个月约有55万5000份美国国内发行量,以及9万份的国际发行量。虽然被认为是高水准的期刊,但这本杂志并不采用类似《自然》杂志同行评审的方式审查稿件,而是提供一个论坛来呈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新发现。尽管本期刊是一本备受尊重的出版物,它并不像其姊妹出版物《自然 (期刊)》那样由同行评审,而是像一个公众讨论区那样,以更大的读者群为对象。中文版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翻译自英文版的文章。在中国大陆,《科学人》在1979年起译为简体中文版,刊名为《科学》,但由于发行量等原因,至2005年底停办。《电脑报》杂志社后获得了美国《科学人》杂志社新的授权,在2006年1月,与《科学人》版权合作的简体中文月刊《环球科学》创刊。现在,《环球科学》于每月5日出版。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繁体中文版,刊名为《科学人》,内容除了译文外也加入了“华人观点”一栏,发行于台湾及香港。(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环球科学果壳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