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政客的私心 腐烂了销中的水果

“最难的是摒除人性的私心”,焦钧直言,现在回头看,若能穿越时空回到台湾水果最初销中那时重来一遍,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私欲把持,交给专业。

端传媒记者 李志德、陈筑君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5-11-30

#台湾

《水果政治学》作者焦钧。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水果政治学》作者焦钧。

方头大耳的焦钧笑起来很腼腆,但对记者的问题应付自如。因为他自己也曾经是采访线上的同行,之后即使进了农产业界工作,似乎也改不掉“带着距离看人看事”的习惯。

身份的转换,作者在“记者”和“业者”间游移的跨界身份,是《水果政治学》之所以能成书的关键因素。焦钧2005年担任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白添枝的助理,白添枝出身农会系统,当时担任台湾省农会常务监事。这是焦钧接触农业议题的开始。摸索了3年政策,2008年起焦钧进入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工作,自已执行起自己当年参与规划的政策。

政策采购 太子党掌分配权

“过去采访新闻,就只是在外围观察。进入农产运销体系,就切进更核心的权力运作。”焦钧回忆自己最重要的经历,就是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京之后,国共平台共同开启的“采购台湾水果”政策。

焦钧说,在05年搭建的架构中,最上层的当然是“国(民党)共(产党)政策平台”,政策性决定后,由“台湾省农会”和“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对口,落实采购,在连战时代,省农会本来就是国民党重要基层组织。

北京对台农产品的政策中最大的一宗是3000吨的柳丁,加香蕉。起初中方只买柳丁,但当年出到1500吨后柳丁价格回稳,没有货可以供“政策采购”,于是就将配额留到次年,但隔年柳丁已经不便宜,不需要政策采购,但同时香蕉价格崩跌,后1500吨的配额就用在香蕉上。

“当时我们会觉得,他们的垄断太离谱。”除了杜绝私欲外,即使是政策采购,也要以“农民的利益极大化”为目标。

《水果政治学》作者焦钧

在焦钧的笔下,经由国共论坛确认的农产品采购政策,几乎同一时间就被国、共两党的一班权贵把持,“那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关键点、转捩点和分水岭”。国民党党政高层如何插手介入的经过读来惊心动魄。而在中方,台湾水果进口大陆得靠“特批”,特批背后其实就是太子党,拿台湾水果或者1000箱、5000箱的配额,就是在某些不肖太子党人手上。太子党再卖给这些果品公司,这些太子党光只配额的佣金就收不完。

两岸关系在台湾往往引发两极争论,一般给定的标签是“蓝军赞成两岸交流,绿军反对两岸交流”,但焦钧并不是这两种标签下的任何一种,“蓝跟绿,我从来没有认真反省过自己究竟认同哪一方。”身为第一线的“水果贸易业者”,他不反对水果销中,真正痛心的是一桩好事被搞坏了。

“最难的是摒除人性的私心,真心把它(水果销中)做好。套句(国民党主席暨总统候选人)朱立伦说的,就是‘做好、做完’。”焦钧说,现在回头看,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避免被私欲把持,而交给专业,“但当时我们会觉得,他们的垄断太离谱。”除了杜绝私欲外,即使是政策采购,也要以“农民的利益极大化”为目标。

焦钧新书《水果政治学》。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焦钧新书《水果政治学》。

回不去的烂掉的市场

焦钧强调,政策采购不是没有价值,它确实有拉抬价格的效果,至少不要让他从新台币10块变3块、2块。但正常贸易就要交给专业人员执行。如果政府可以花大笔钱去日本做农产品的行销推广,是不是应该也要到中国这个市场去,择优去做市场布局,政府再透过合法的补助方式,提供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正规方式。

回到中国大陆的台湾水果市场,焦钧说2005到08年民进党政府多所阻挡;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后,也没有再发生农产品过产滞销,真正做成功的正常贸易又不多。再者马政府想在农产销中一事大开大阖做的时候,市场在前3年就已经烂掉了。台湾水果又烂又难吃、假的又很多,海南岛种的、福建种的,根本不是“台湾水果”。

如今“买办”已经是人人喊打,台湾农产品销中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焦钧举了近来在“天猫国际”上架的台湾米来谈。两岸农业交流如果非得持续进行,这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试点。

但政策采购毕竟不是正常生意,“政策采购是公务人员把预算花完。但生意是把握机会把钱赚进来,这是两套不同思维, 一手要去想政策,一手要去扛业绩。”焦钧比喻自己执行政策采购任务时陷入人格分裂。离开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后经过一段时间心理调整,觉得应该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如今“买办”已经是人人喊打,台湾农产品销中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焦钧的书中不只有批判,还有很多激励人心的例子:凤梨释迦、葡萄柚和芭乐,都可以不靠政策采购,循商业机制在中国大陆打出一片天。焦钧举了近来在“天猫国际”上架的台湾米来谈。两岸农业交流如果非得持续进行,这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试点。

记者最后问:书中揭露很多政、经圈子的细节,不会有压力吗?

焦钧淡淡地回答:“自己人生的选择就是两个,一是社会大众肯定我对农产运销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是被觉得是不合群者,我就再也没办法回到这个圈子。就是这个样子而已。这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