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盲目相信育儿指南

坊间的育儿指南多为目标为本,教人戒夜奶丶训练婴儿独睡,把亲子关系切割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务,新手爸妈如果真的照单全收,很容易就赔上亲子关系。
风物

经常有新手妈妈问我有关初生婴儿「戒夜奶」的问题,说身边好友的孩子在出世不久都刻意戒掉夜奶了,自己的却怎麽还不行?我通常会反问她们:「为何急着要戒夜奶呢?」

初生婴儿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喂哺的满足,无分昼夜。现在有不少医院都鼓励母亲按婴儿的需要喂哺,因为研究发现,妈妈这样做会令孩子脑部发展更佳,而且在学术上的表现也会较好。事实上,喂饱孩子理应是母亲的天性,试问一个妈妈怎能眼白白看着因肚饿而哭闹的孩子而不给奶吃呢? 当我们硬着心肠不去回应孩子的需要,我们其实没注意到,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正在消失。

我所认识的新手妈妈,大都充满爱心,总是悉心照顾婴孩。不过坊间的育儿文化,着重任务多於联系,很多育儿方法其实都漠视了婴儿情感的需要,常令妈妈们无所适从,充满压力。

尤其当见到别的同龄孩子已可以自己入睡丶成功戒尿片等,新手妈妈们便焦急了,为了让孩子能「赶上大队」,不惜狠下心肠,例如听见孩子哭崩了也不抱起安慰⋯⋯最终孩子真的不再哭啼了,也连带降低了孩子对自己内在需要的敏感度。而父母,却还为此骄傲,认为孩子被训练得相当乖巧,甚至因此惹来其他家长的羡慕目光。

婴孩用哭声提出诉求,等待至亲的大人回应。相片由Esther Chu提供

其实每一个婴孩都是独特的,各有不同的生活节奏,有些孩子很快就不需要「夜奶」,有些半夜仍需要妈妈哺乳和安慰。母亲的责任,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过程需要无比的耐性和毅力,却会令母婴双方感觉快乐满足,从而建立紧密的连系。

婴儿最大的需要是吃奶,当她们感到肚饿,会以哭声表达,哭泣是学习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妈妈透过喂哺回应,让婴儿吸吮得到饱足,这为喂食三部曲:饥饿感丶哭泣丶吸吮,关系着成年後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感受丶思考丶行动。如果婴儿期可以容许表达感觉并且得到满足,孩子长大後也会懂得识别自己的感受,可以适切地与别人沟通,以思考取代哭泣,以行动代替吸吮,能有效地处理人生各样的事宜。

我们的家庭充满爱意还是要求?父母有否尊重孩子的感受丶体贴儿女的需要呢?当父母愿意放下对子女的期望,才能真诚地认识自己的子女,接通他们的心灵网路,发生真正的联系。

今天互联网非常发达,人与人之间都能轻易连上,却并非真正的联系,大家都懂得用各种表情符号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却没有花时间在真实世界作心连心的接触。真正的联系并非单靠言语,彼此交流时的身心表达更加重要,这才是真正联系的锁匙。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