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陈乐融:台湾电视界必须张开眼

不是期待Local King救综艺,而是台湾一定先要做好“Local King”。别事事跟大陆比,或嘴上奢谈超日韩、赶欧美。

刊登于 2015-09-28

台湾艺人吴宗宪。Photo by TungStar
台湾艺人吴宗宪。

撇开名人情爱精彩的公开展示不谈,台湾第50届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的观众,肯定对几个与产业有关的段子,印象深刻。

吴宗宪引言,戏谑1993年有线频道大幅开放后,电视产业变黑白了;吴宗宪与沈春华搭档颁奖,三度悲壮重复他的惊句:“污辱我可以,污辱整个综艺圈就是不行!”、小S与蔡康永颁奖,从肉体到精神,几分钟内密集剑指本届评审团总召集人蓝祖蔚,博得观众哈哈大笑。

小S很敢,吴宗宪很威,蔡康永和沈春华发挥润滑作用,箭靶总召很有风度,网友很乐,当然也有别的戏剧类评审很气,气到在脸书骂脏话。

但这些事情会改变吗?我是说,评审专家的痛陈与综艺咖的逆袭,是媒体的头条,也是评论者书写“权力关系”的上好题材——但产业现状,会改变吗?

如果我没记错,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一季结束,从收视率、影响力到台湾歌手林志炫、彭佳慧、杨宗纬翻红,台湾政界、知识界、综艺界、音乐界,忽然大量报导中国综艺节目之崛起(好像“超级女声”、“天天向上”、“非诚勿扰”都不足以让此地打开眼睛),感慨台湾音乐和综艺的没落(好像mp3现在才兴起、有线频道才开放竞争、“万恶”的尼尔森调查才进台湾),一档购买外国版权而非大陆原创智慧财产的纯商业成功,竟撩动大批荏弱(又好胜)的台湾心。

而今,一季又一季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中国好歌曲”、“全能星战”、“中国最强音”、“我为歌狂”等歌唱节目,夹杂一档接一档“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戏剧节目,从电视或网络攻台,还有此类论述吗?多数人早前只是闭着眼睛不想看、不想懂对岸吧。

吴宗宪说的根本不是新闻,只是过去学者说大家没兴趣,现在主持大腕亦庄亦谐起来,“宪神”封号上身,大家乐了。但脱口秀能救台湾吗?被网友谑称“马皇”的马英九脱口秀都救不了台湾,何期待“宪神”之有?

但吴宗宪引言形象化的结尾:“就算铁达尼就要撞冰山了;我们还是要大声地对全世界说:I'm the king of the world.”却无巧不巧地提供一个极精准的解答。

不是期待Local King救综艺,而是台湾一定先要做好“Local King”。别事事跟大陆比,或嘴上奢谈超日韩、赶欧美。

台湾电视圈在喊救命,但美国、大陆、日韩电视圈就没有自己的恶海与沉沦吗?广告从旧媒体流失,政商巨擘操弄媒体,多元通路稀释注意力,都绝非台湾一地特例。

台湾电视上各类节目,每种产品类型面对挑战都不一样,无须一概哭穷,也不可能如大陆所说“抱团取暖”。

电视菜单上,各类产品也可能互为竞争,而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综艺没落,说不定有利新闻节目窜起;戏剧没落,说不定是报导性节目契机;政论没落,说不定大家又回头想看歌舞升平了。八卦到极致,清新出头天;萌萌看腻了,大辣又回归。这不只在说人性,也在说时尚、说趋势、说梦想。

君不见,电视金钟奖鼓励的各类节目,从连续剧、迷你剧集、教育文化、综合到综艺类,每年仍有少数精品,在分众市场赢取口碑,虽无大陆巨型制作的气场,但至少养得起一批从业人员,也让这些从业人员看得起自己。

韩国历经二十载,从日、美取经,自舞曲、电视剧、电影、综艺全方位匍匐包抄前进,乃有今日“韩流”之世界模式。中国国强、人多、钱大,进军世界多以银弹攻势或外交优势,如新加坡最大的无线电视集团新传媒,2015年引进超过800小时的中国戏剧、综艺、信息节目;马来西亚占63%市场的付费频道Astro中文视界,年采购中文节目6000小时,中国所有现象级节目也无一遗漏。乃至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娱乐宝”平台,网民出资100元(人民币)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预期年化收益7%,影视已正式与新时代融资工具挂勾。

台湾电视界(乃至泛影像内容生产者),在自怜与反弹间,必须张开眼看到更多生意的现实与可能。电视机真只是平台之一,这个时代的精神也不真只有蔡康永所说“八卦”一种。

吴宗宪、小S、蓝祖蔚各自喝茶消气之后,台湾,怎么走?

(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台湾流行音乐界重要创作与推动者,也是少数横跨影视、剧场、出版、企业等领域的多元创意家)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