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樂融:台灣電視界必須張開眼

不是期待Local King救綜藝,而是台灣一定先要做好“Local King”。別事事跟大陸比,或嘴上奢談超日韓、趕歐美。
台灣藝人吳宗憲。

撇開名人情愛精彩的公開展示不談,台灣第50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的觀眾,肯定對幾個與產業有關的段子,印象深刻。

吳宗憲引言,戲謔1993年有線頻道大幅開放後,電視產業變黑白了;吳宗憲與沈春華搭檔頒獎,三度悲壯重複他的驚句:「污辱我可以,污辱整個綜藝圈就是不行!」、小S與蔡康永頒獎,從肉體到精神,幾分鐘內密集劍指本屆評審團總召集人藍祖蔚,博得觀眾哈哈大笑。

小S很敢,吳宗憲很威,蔡康永和沈春華發揮潤滑作用,箭靶總召很有風度,網友很樂,當然也有別的戲劇類評審很氣,氣到在臉書罵髒話。

但這些事情會改變嗎?我是說,評審專家的痛陳與綜藝咖的逆襲,是媒體的頭條,也是評論者書寫「權力關係」的上好題材——但產業現狀,會改變嗎?

如果我沒記錯,2013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一季結束,從收視率、影響力到台灣歌手林志炫、彭佳慧、楊宗緯翻紅,台灣政界、知識界、綜藝界、音樂界,忽然大量報導中國綜藝節目之崛起(好像「超級女聲」、「天天向上」、「非誠勿擾」都不足以讓此地打開眼睛),感慨台灣音樂和綜藝的沒落(好像mp3現在才興起、有線頻道才開放競爭、「萬惡」的尼爾森調查才進台灣),一檔購買外國版權而非大陸原創智慧財產的純商業成功,竟撩動大批荏弱(又好勝)的台灣心。

而今,一季又一季的「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最美和聲」、「中國好歌曲」、「全能星戰」、「中國最強音」、「我為歌狂」等歌唱節目,夾雜一檔接一檔「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等戲劇節目,從電視或網路攻台,還有此類論述嗎?多數人早前只是閉着眼睛不想看、不想懂對岸吧。

吳宗憲說的根本不是新聞,只是過去學者說大家沒興趣,現在主持大腕亦莊亦諧起來,「憲神」封號上身,大家樂了。但脫口秀能救台灣嗎?被網友謔稱「馬皇」的馬英九脫口秀都救不了台灣,何期待「憲神」之有?

但吳宗憲引言形象化的結尾:「就算鐵達尼就要撞冰山了;我們還是要大聲地對全世界說:I'm the king of the world.」卻無巧不巧地提供一個極精準的解答。

不是期待Local King救綜藝,而是台灣一定先要做好“Local King”。別事事跟大陸比,或嘴上奢談超日韓、趕歐美。

台灣電視圈在喊救命,但美國、大陸、日韓電視圈就沒有自己的惡海與沉淪嗎?廣告從舊媒體流失,政商巨擘操弄媒體,多元通路稀釋注意力,都絕非台灣一地特例。

台灣電視上各類節目,每種產品類型面對挑戰都不一樣,無須一概哭窮,也不可能如大陸所說「抱團取暖」。

電視菜單上,各類產品也可能互為競爭,而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綜藝沒落,說不定有利新聞節目竄起;戲劇沒落,說不定是報導性節目契機;政論沒落,說不定大家又回頭想看歌舞昇平了。八卦到極致,清新出頭天;萌萌看膩了,大辣又回歸。這不只在說人性,也在說時尚、說趨勢、說夢想。

君不見,電視金鐘獎鼓勵的各類節目,從連續劇、迷你劇集、教育文化、綜合到綜藝類,每年仍有少數精品,在分眾市場贏取口碑,雖無大陸巨型製作的氣場,但至少養得起一批從業人員,也讓這些從業人員看得起自己。

韓國歷經二十載,從日、美取經,自舞曲、電視劇、電影、綜藝全方位匍匐包抄前進,乃有今日「韓流」之世界模式。中國國強、人多、錢大,進軍世界多以銀彈攻勢或外交優勢,如新加坡最大的無線電視集團新傳媒,2015年引進超過800小時的中國戲劇、綜藝、資訊節目;馬來西亞佔63%市場的付費頻道Astro中文視界,年採購中文節目6000小時,中國所有現象級節目也無一遺漏。乃至阿里巴巴集團推出「娛樂寶」平台,網民出資100元(人民幣)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預期年化收益7%,影視已正式與新時代融資工具掛勾。

台灣電視界(乃至泛影像內容生產者),在自憐與反彈間,必須張開眼看到更多生意的現實與可能。電視機真只是平台之一,這個時代的精神也不真只有蔡康永所說「八卦」一種。

吳宗憲、小S、藍祖蔚各自喝茶消氣之後,台灣,怎麼走?

(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台灣流行音樂界重要創作與推動者,也是少數橫跨影視、劇場、出版、企業等領域的多元創意家)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