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 2025 :特朗普遇刺 8000分之1秒拍下子彈飛過

凝住子彈、手掩耳朵到血流披臉舉拳,捕捉左右世界命運的突發瞬間。
這張照片顯示子彈在特朗普頭部旁邊飛過,照片精確捕捉了美國政治年度最戲劇性一天最危險瞬間。退休FBI特務 Michael Harrigan 說:「如果那不是子彈在空中的路徑,我不知那是甚麼。」 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中東 國際 美國 政治 戰爭

2025年的普立茲獎於公布了得獎名單,《紐約時報》攝影師 Doug Mills 拍攝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遇刺過程的組圖,奪得「突發新聞攝影獎」。從凝住子彈呼嘯而過的瞬間、中彈後手掩耳朵、血流披臉並舉拳、被特勤人員簇擁下台到散場後一片狼藉的畫面。攝影師在《紐時》報導中提及,當時是以 1/8000 秒快門拍攝,一名退休 FBI 特務證實 Mills 拍到子彈飛過的瞬間。

片刻之後,特朗普作出本能反應,手掩著耳。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特朗普手上染有血跡。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特勤人員馬上掩護特朗普,一名反狙撃小組成員站在台上,尋找槍手位置和其他潛在威脅。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特朗普被特工帶離現場時,一曾短暫停下,揮拳向支持者大喊:「戰鬥!戰鬥!戰鬥!」Mills 認為,其後他利用這個瞬間贏得選民支持。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Mills 形容,再過半刻,特朗普臉容改變,變成無表情和蒼白,像是他這時才意識到剛發生的事。事後特勤局被批評,這時仍讓他曝露在空曠的地方,忽略潛藏進一步風險。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照片中看到特朗普耳邊流血,特工舉手擋住他的頭部,以防他再次被撃中。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競選活動現場美國旗半空飄揚,在一名支持者死亡兩人受傷後,人們已經散去。攝: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贏出今年普立茲獎和世界新聞攝影獎(荷賽)兩大新聞攝影重要賽事的作品,均不是目前流傳最廣,由美聯社攝影師 Evan Vucci 捕捉到特朗普高舉拳頭吶喊,背面美國國旗飄揚的照片。

這張照片充滿符號或有愛國及英雄主義的意味,而 Mills 的作品則比較中性地記錄事件,捕捉到左右世界命運的突發性瞬間。

Mills 於 1983 年開始進入白宮拍攝美國總統,曾為合眾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駐華盛頓攝影師,其後在美聯社任職15年,2002年起為《紐約時報》工作。這不是Mills 首次得獎,1993年Mills 憑克林頓和戈爾的選戰報導,得到第一座普立茲攝影獎。克林頓和萊溫斯基婚外情的調查報導,讓他獲得第二座普立茲攝影獎,而今次是他第三度獲獎。

2024年4月11日,加沙市菲拉斯市場區,以哈衝突持續,巴勒斯坦人觀看以軍轟炸後濃煙升起。攝:Omar Al-Qattaa/AFP

入圍「突發新聞攝影獎」決選的另外兩個團隊,包括法新社攝影師 Mahmud Hams、Omar Al-Qattaa、Said Khatib 及 Bashar Taleb 的以哈戰爭系列,報導圍繞以色列轟炸加沙市面慘況和反映當中災民的困境,當中獲獎攝影師均為巴勒斯坦人。

2024年1月22日,烏克蘭巴赫穆特地區,一間由地下酒廠改建已成的臨時醫院,被徵召到俄軍作戰的烏克蘭士兵Alexander在接受治療。他來自烏克蘭 Artyomovsk地區,自2014年起被親俄分裂勢力控制。他後來左手與左腿被截肢,被移至遠離前線的醫院。一年後,他正等待義肢,幫助他行走及重新適應生活。攝:Nanna Heitmann/The New York Times

另一入圍團隊是《紐約時報》攝影師 Tyler Hicks、David Guttenfelder 、特約攝影師 Nanna Heitmann和Nicole Tung,他們鍥而不捨持續報導烏克蘭戰爭,這場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和受傷,曠日持久的戰爭中,雙方經歷過的恐佈時刻。

大馬士革北部,塞德納亞是世上最惡名昭彰的拘留所之一。戰爭期間,政權在這裡關押了無數活動家、政治犯和平民。他們遭受到飢餓、酷刑和法外處決。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阿薩德倒台後,家屬來到塞德納亞尋找失蹤的親人。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一名男子沿住屍體的氣味,在塞德納亞牆壁之間尋找線索。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在巴勒基坦分部,逃跑掉的保安人員在辦公室內案上,留下散落的文件。 這些文件蓋有官方印章和密碼標記,有些仔細記錄了拘捕令和審訊記錄,有些記下了囚犯名字和監控行動。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大馬士革醫院的停屍房內,發現一名雙眼被挖空的囚犯遺體。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在大馬士革郊區一行行的亂葬崗,顯然用來隱藏受害者的屍首。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大馬士革梅澤空軍基地的地庫,政權把反對派囚禁在狹小無窗的牢房,這裡因殘酷對待囚犯而惡名遠播,被囚者包括著名活動家 Mazen al-Hamada 。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在巴勒基坦分部,曾被拘留在此的男子 Motasem Kattan,在父親目光中重演曾遭受的痛苦經歷。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由敘利亞情報機構管理的哈提卜監獄地下室內發現的刑具。那裡位處大馬士革中產基督教社區,從外面不為人見,但附近居民說,有時會聽到被拘留者的尖叫聲。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活動家 Mazen al-Hamad 的葬禮,數百者親友與同情者到場哀悼。他的嫂子Majida Kaddo(中)在他的遺體被發現前,已經多年沒見過他。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巴勒基坦分部的囚犯照片,可能是在被關押或審訊時拍攝的。有些人茫然看著鏡頭、有些人顯然感到恐懼或反抗,這些照片上的表情可能是他們唯一存在過的痕跡。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數十具從亂葬崗收回的遺體,存放在伊茲拉鎮的太平間。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巴勒斯坦分部一面牆上,佈滿被拘留者辦理登記或身分辦識手續時,留下模糊的指紋。攝:Moises Saman/The New Yorker

今年「普立茲攝影特寫獎」則由 《紐約客》特約攝影師 Moises Saman 奪得,他用強而有力的黑白影像,拍攝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下,惡名昭彰的塞德納亞監獄狀況。家屬尋找失蹤者、亂葬崗和刑具、堆滿了房間的屍首等畫面,迫使觀眾直視酷刑室裡的原始恐懼,令人沉思社會的傷痕。評審將作品從突發組別轉到特寫組。

紀實攝影師 Moises Saman 於1974年在秘魯利馬出生,是馬格蘭圖片社成員。過去20年專注拍攝中東地區,從911後的伊拉克、阿拉伯之春、ISIS冒起、敘利亞內戰,他不只採訪戰場前線,更記錄戰爭和革命下的人民故事。

2024年12月27日,加沙走廊中部迪爾巴拉海濱,6歲巴勒斯坦男孩 Tamim Marouf 與10歲姊姊 Hala和4歲弟弟 Malek 坐在為境內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而設帳營內。攝:Abdel Kareem Hana/AP

入圍「普立茲攝影特寫獎」決選的另外兩個團隊,是美聯社攝影師 Fatima Shbair、Leo Correa、Abdel Kareem Hana、Maya Alleruzzo 和 Oded Balilty,他們記錄從加沙戰火前線到當中災民的日常生活,評審表揚他們勇敢報導和扣人心弦的影像。

自己服藥是 Sonya 唯一能辦到的事情之一,但後來她身體漸轉虛弱,失去了這個能力。最後,她需要每三天接受輸血一次。攝:Lynsey Addario/The New York Times

另一位入圍者是《紐約時報》特約攝影師 Lynsey Addario,她拍攝患有罕見眼癌的烏克蘭女孩,因為戰爭而治療受到阻礙。攝影師紀錄她的治療、日常玩耍到下葬,短暫而美麗的一生。評審形容作品細膩而令人心痛。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