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谷歌工程師自述:為什麼谷歌不實行「996」工作制? 谷歌相信每個員工都是創造者,公司的活力來自每個員工的自我激勵、靈光閃現、自我管理,而不是流水線上準確無誤的機器。對員工來說,喪失動力、迷失在日常工作的瑣碎、失去對工作的熱愛,是最危險的徵兆。
評論|「自由紅利」、創業菁英與福克斯之友:美國華裔總統參選人楊安澤競選側記 在現今身份政治無處不見的美國,楊安澤把目光投向經濟轉型對於全社會的影響,而不是着力強調特定社會群體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所以很多網民都稱他為美國政治混沌中的「一股清新空氣」。
評論|黎蝸藤:對歐洲軟硬兼施,美國爲何仍在輸掉針對華為的戰爭? 德國和歐盟的表態,已基本宣佈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失利。無疑,德國和歐盟還可能「變相」地部分滿足美國的要求,但基本已經不可能完全把華為排除出歐洲5G市場。
再訪 Ian Johnson:宗教復興遭遇收緊治理,中國要打一場「靈魂之戰」嗎? 再訪張彥,我們想要了解,這兩年中國收緊宗教政策,有沒有改變他對中國的宗教復興及宗教治理的看法?跳出他的作品,他對中國社會發展有哪些期待?
丟棄「政治大佬」、扭轉「政治機器」?芝加哥兩位黑人女性的市長選戰 剛剛過去的第一輪芝加哥市長選舉,決定了這個受老牌利益集團控制已久的美國大都市將會迎來第一個黑人女性市長,而最終上場的將會是代表低收入南部居民的她,還是代表城北中高產社群的她呢?
評論|趙瀾標:貿易糾紛背後的戰略衝突——美國朝野重新審視中美關係 貿易糾紛所導致的中美關係降温和對統一戰線戰略的研究,促成了美國學者們集體對中國戰略的再考量。學界達成的共識是:中國企圖改變世界對中國故事的敘述模式的同時,不僅傷害到了美國社會,也觸及了美國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